圖為首都師大附中學子在太重參觀。
烈日炎炎,暑期到來,太重智能高端裝備產業園區迎來了一群小客人——來自首都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的學生們帶著清脆的“京腔萌音”,背著裝滿好奇的行囊,開啟了一場與“大國重器”的深度對話。
初見:鋼鐵巨獸里的“時光隧道”
“瞧,這個‘大家伙’和學校的教學樓差不多高!”剛走進太重展覽中心,孩子們就被眼前一臺巨大的起重機模型驚得瞪大了眼睛。展廳里,從1950年代的手繪設計圖到如今的智能生產線模型,從第一臺自主研發的橋式起重機到打破世界紀錄的“全球最大橋式起重機”,一條貫穿70余年的工業長廊在同學們眼前徐徐展開。
孩子們有的蹲在1:10比例的礦山挖掘機模型前,鼻尖幾乎貼在玻璃展柜上,數著履帶的齒輪;有的圍著“共和國長子”的榮譽墻,手指在“全國首臺50噸橋式起重機”等標牌上輕輕滑動;還有的舉著手機,對著上世紀50年代工人們在簡陋車間里奮戰的黑白照片不停地拍攝,嘴里念叨著:“原來以前的工廠長這樣啊。”
“大家知道嗎?太重造出的起重機,能吊起相當于300頭大象的重量。”講解員的話剛出口,展廳里立刻“哇”聲一片。這些生活在都市里的孩子,習慣了高樓大廈與電子產品,當平日里只在紀錄片里見過的“鋼鐵巨獸”以真實的姿態撲面而來,震撼感早已超越了語言。“以前總聽老師說‘工業是國家的脊梁’,今天站在這里才明白,這脊梁原來是用這么堅硬的鋼鐵鑄成的。”一位同學在筆記本上認真寫下這句話。
嗨玩:指尖上的“科技狂歡”
如果說展覽中心是“歷史課堂”,那么智能體驗區就是讓孩子們“放飛自我”的科技樂園。“不用碰屏幕,揮揮手就能調參數?這也太酷了吧!”在智能設計區,學生們排隊體驗全息操控系統,當看到自己的手臂動作能精準控制虛擬起重機的吊臂升降,展廳里不時爆發出陣陣歡呼。
“看我的。”一名胖乎乎的男孩兒戴上VR眼鏡,手握操縱桿,開始遠程“駕駛”礦山電鏟。屏幕上,幾十公里外的模擬礦山場景清晰可見,隨著他的操作,電鏟的鏟斗穩穩落下,精準裝滿一車“礦石”。“成功了!”摘下VR眼鏡時,他的額角已滲出細汗,卻興奮地拉著同學分享:“比打游戲有趣多了。”
更讓人忍俊不禁的是“機械舞”表演現場。當有同學在觸控屏上彈奏起《茉莉花》,旁邊的小型挖掘機模型竟跟著旋律扭動“手臂”,鐵臂與鋼身碰撞出獨特的節奏。“原來鋼鐵也能這么‘文藝’。”女生們舉起手機錄像,鏡頭里,冰冷的機械臂在音樂中劃出溫柔的弧線,科技與藝術的奇妙融合,讓孩子們嘖嘖稱奇。
金句:童言里的“工業感悟”
“為什么想來太重?”面對這個問題,孩子們的回答天真又直擊核心。“總聽新聞說‘工業4.0’‘人工智能’,想看看‘真家伙’長啥樣”“網上說太重是‘智慧工廠’,我來驗證一下它到底有多‘聰明’”……稚嫩的聲音里,藏著對未知世界的強烈好奇。
談及對太重的初印象,孩子們的話更是可愛。“以前以為工廠里只有冒煙的大煙囪,沒想到這兒比我們家還干凈。”“早就聽說太重拿過好多‘全國第一’,今天見到‘偶像’了,必須合個影。”當看到展廳里陳列的航天發射塔架模型時,大家忍不住比起了“點贊”手勢,“原來除了大鏟車、大吊車,天上飛的火箭發射塔架、地上跑的高鐵輪對,它都能造,也太牛了吧。”
研學結束時,孩子們在太重廠區合影留念。鏡頭里,他們身后是高聳的起重機臂架,身前是“大國重器 鑄就輝煌”的標語,一張張笑臉格外燦爛。有同學在紀念冊上寫下——這個夏天,我認識了一群會“思考”的鋼鐵朋友。記者 張秀麗 文/攝
來源:太原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