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 年的朝鮮半島,戰線在 “三八線” 附近陷入膠著。當美軍士兵還在陣地上悠閑地曬著太陽、扭動身體跳著即興舞蹈時,他們不會想到,一場讓他們從此膽戰心驚的 “無形絞殺” 即將展開。志愿軍 38 軍 337 團駐守的芝山陣地,60 米外的敵軍陣地成了冷槍冷炮運動的絕佳舞臺,而這場 “零敲牛皮糖” 的戰術,最終讓聯合國軍付出了難以承受的代價。?
陣地上的 “嘲諷” 與怒火?
芝山陣地的對峙局面,起初對志愿軍而言充滿屈辱。美軍憑借火力優勢,在陣地上肆無忌憚地活動:士兵們三五成群地聊天、抽煙,甚至對著志愿軍的坑道出入口比劃嘲諷的手勢。更令人氣憤的是,他們將機槍牢牢鎖定 205 高地的坑道,只要有任何動靜便火力傾瀉,三連二排的戰士們常常連飯都吃不上,只能餓著肚子堅守。?
6 班副班長楊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這位經歷過四次戰役的老兵清楚,美軍的囂張源于對志愿軍火力的輕視。“必須給他們點顏色看看!” 他暗下決心,開始不分晝夜地在前沿陣地觀察,記錄美軍活動規律、尋找最佳射擊位置。?
三天后的一個中午,當楊堯再次忘記吃飯時,對面突然傳來蹩腳的中文:“6 班長,吃飯了!” 美軍的調侃伴隨著哄笑聲,像針一樣刺痛了志愿軍戰士。楊堯猛地握緊手中的步槍,回吼道:“別嚷嚷,小心你們的腦袋!” 這句警告,很快便成了現實。?
冷槍響起,美軍驚魂?
機會很快來臨。一名穿著呢子軍服的美軍軍官大搖大擺地站在陣地上,用望遠鏡窺探志愿軍陣地。楊堯屏住呼吸,依托精心選擇的隱蔽點,穩穩扣動扳機。“砰” 的一聲槍響,軍官應聲倒地。這一槍,不僅是 3 連 2 排冷槍運動的 “開門紅”,更像一記重錘,敲碎了美軍的囂張氣焰。?
第二天,戰士張石明如法炮制,精準擊斃一名修筑工事的美軍士兵。接連的損失讓美軍惱羞成怒,隨即展開瘋狂炮擊。但志愿軍早已摸清規律,炮火一來便迅速撤回坑道,戰士們還打趣地稱這是美軍在放 “吊喪炮”。?
短短三天,3 名美軍命喪冷槍之下。消息傳開,團營領導迅速前來總結經驗,推廣戰術。狙擊行動愈發規范:觀察員緊盯敵軍動向,射手隱蔽待機,專人記錄戰果 —— 尸體被拖走才算斃敵,被搶走則算傷敵,疑似倒地者需反復確認,確保每一個戰果都真實可信。?
從 “小打小鬧” 到戰略威懾?
冷槍冷炮運動的成效遠超預期。起初,不少戰士對這種 “小打小鬧” 心存疑慮,但隨著戰果累積,大家逐漸領悟到 “積小勝為大勝” 的深意。3 連 2 排的狙擊活動如火如荼,陣地上時常響起激動的報告聲:“打倒一個!又打倒一個!”?
1 排和 3 排看著 2 排的戰績,羨慕不已。戰斗英雄、1 排排長徐連才多次請求調換陣地,獲批后更是精心布局:加固工事、深挖交通壕、新建暗堡,挑選頂尖射手組建狙擊小組,采用 “欲擒故縱” 戰術。不到 10 天,便擊斃 5 名敵人,讓美軍的囂張氣焰進一步收斂。?
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獎勵雖簡卻重如千金。八一建軍節時,楊堯、廖忠堪、尹國棟三位殺敵最多的英雄,每人獲得了秋衣、鉛筆、香皂和筆記本。這些在和平年代微不足道的物品,在戰火紛飛的前線,是對他們英勇作戰的最高肯定。?
美軍的 “匍匐時代”?
冷槍冷炮的持續打擊,徹底改變了美軍的陣地生活。曾經隨意游蕩的士兵,如今連換崗都要戴著鋼盔在戰壕里匍匐爬行;曾經的歡聲笑語消失不見,陣地上一片死寂,美軍士兵盡可能躲在工事里,不敢輕易露頭。芝山陣地成了他們口中 “最可怕的陣地”。?
據不完全統計,38 軍通過冷槍冷炮運動共狙殺敵人 2767 名,占其綜合戰績的 16% 以上。這一數字,不亞于一場大型戰役的戰果,充分印證了 “零敲牛皮糖” 戰略的巨大成功。?
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志愿軍正是憑借這樣的智慧與堅韌,在裝備劣勢的情況下,用冷槍冷炮織就了一張令敵人膽寒的火力網。每一聲槍響,都是對侵略者的沉重打擊;每一次精準狙擊,都彰顯著志愿軍保家衛國的決心。這些在陣地上默默堅守的射手們,用平凡的步槍,書寫了戰爭史上不平凡的傳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