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工業園區每天至少產生1000-2000噸污水,但這些污水一滴都沒有進到我們的污水處理廠。”
近日,江蘇鹽城的徐先生向媒體反映,他通過招商引資在當地的靜脈產業園投資了4000多萬建污水處理廠,但自建成以來污水廠幾乎“滴水未進”。
除了苦惱污水廠的經營問題,徐先生還對周邊環境充滿了擔憂,他表示:“如果這些污廢水被直排到周邊環境,影響后果不言而喻!”
省環境廳廳長要求:一個星期之內全面摸排,拿出有分量的報告,說清楚污水去哪兒的問題。
園區污水廠建成即荒廢,無水處理
11家企業污廢水哪去了?是否偷排?
據了解,徐先生的污水處理廠位于鹽城大豐區靜脈產業園,園區內目前有十幾家企業,所從事的塑料粒子生產、造紙、畜禽養殖糞污處理、生活垃圾處理等生產經營活動都會產生污廢水。
▼ 圖源/荔枝新聞中心:園區某企業的生產現場
一頭是源源不斷產生污水的園區企業,另一頭是建成后就閑置荒廢的污水處理廠,難道污廢水憑空消失了嗎?
7月8日,記者帶著問題連線了鹽城市大豐生態環境局局長王亞云。他表示當前園區的污水量很有限,達不到污水處理廠的生產條件。
“大豐靜脈產業園目前有11家企業,其中有5家企業的污水是進行回用,2家企業建成之后一直未投產,2家企業停產,還有2家企業每天只產生30噸左右的污水,是通過槽罐車運到周邊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
▼ 圖源/荔枝新聞中心:園區某企業的污水收集池
那么問題又來了,既然園區污水量僅30噸/日,為什么當初測算、設計和審批的處理量卻定在3000噸/日?是否存在水處理建設“貪大求高”?
我們從徐先生當初簽訂的投資協議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雙方明確約定,按一期建設規模(3000噸/天)80%保底水量。此前水圈曾發文,目前國內有不少地區的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太過超前了,實際運行負荷率遠低于設計水平,有的實際處理量僅為設計處理能力的一半。
▼ 圖源/荔枝新聞中心:徐先生與當地簽訂的協議
對此,大豐區草廟鎮鎮長董識君表示,這座污水處理廠是“超前建設了”。“起初設計之時,有幾個用水量比較大的企業,本來是要要落地的,但后來沒能落地,所以規模就稍微超前了一點。”
值得關注的還有,在記者采訪期間,園區附近的川東閘水質監測pH值一度達到了9,園區的這些污水是否存在偷排風險?
對于這個問題,當地環保部門回應無偷排行為,王局長也表示,周邊河流呈堿性主要是受近期農田退水影響。
生態環境廳表態,必要時將提級督辦
全面核實污水去向,園區污水廠不能關
目前,徐先生正在就污水處理廠的投資運營、補貼兌現等問題與當地打官司。
與此同時,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對該事件高度關注。
省廳生態環境執法監督局副局長陶得獎表示:“希望鹽城大豐生態環境局對園區的企業廢水排放進行全面的調查核實,把污水的去向了解清楚。其次,要對非法排污企業進行嚴厲打擊。必要時,省廳可以直接提級督辦,爭取把園區的污水處理問題解決好。”
此外,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黨組成員王燕楓也來到現場并提出要求——“請鹽城市生態環境局來牽頭,一個星期之內對這11家企業進行全面的摸排,拿出一份比較有分量的報告,來說清楚污水去哪兒的問題。”
他還表示,園區的污水處理廠作為園區建設的重要基礎設施,建設規劃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超前性,“這個污水處理廠不能關掉,園區管委會要給予一定的資金托底,保障污水處理廠的生存。”
對于園區污水處理廠建成即荒廢的情況,目前鹽城當地的相關部門已經有了初步考慮。
大豐生態環境局局長王亞云表示:“會同園區積極把污水處理廠進行盤活。”大豐區草廟鎮鎮長董識君則透露,政府正考慮引進新的投資人,對污水處理廠進行降標改造。
▼ 圖源/荔枝新聞中心:鹽城市大豐區草廟鎮
環保督查點名,園區污水廠亂象頻發
工業園區污染為何多年治不好?
水圈注意到,此次徐先生污水處理廠所在的鹽城大豐區,早年就曾因工業園區環保問題為中央環保督察點名通報。
2018年3月,生態環境部對大豐石化產業園進行專項督察時,發現部分企業長期偷排高濃廢水、非法填埋危險廢物,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
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回頭看”時,大豐石化產業園園區內環保問題依然存在,當地因在查處過程中避重就輕,失職失責情況突出再次被點名。
事實上,當我們把目光從鹽城大豐移向全國后發現,幾乎各省市區域的工業園區都曾被環保督察點過名。比如:
寧夏(石嘴山)平羅化工產業園的污水處理廠自2019年投入使用后長期運行不正常,2021年3月24日后更是一直停運;
四川(宜賓)興文縣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進水量長期達不到運行條件,淪為“曬太陽”工程;
河北(邢臺)寧晉鹽化工園區龍源污水廠因偽造篡改監測數據被查處后,管理仍然粗放;
安徽(淮北)相山經濟開發區內食品工業園長期未配套建設新的污水集中處理設施,致使園區管網內積存約2萬噸污水;
貴州(安順)夏云工業園區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被要求加快的園區污水處理廠深度處理改造,3年后才匆忙啟動,截至中央督察進駐時僅完成部分設施改造......
回顧這些污染事件案例,工業園區之所以成為環保的“重災區”,與工業園區規劃、建設、運行、管理等問題有脫不開的關系。
1、重引資、輕環保,工業園區規劃缺少約束
為了引資,當地政府對入園企業簡化手續甚至不設門檻,導致不少環保意識較弱或污染處理能力較低的企業進入了園區;為了引資,引進的工業項目與園區本身的污染承載能力不相符,導致部分處理設備閑置或未能真正在污水處理過程中發揮作用。
2、工業園區污水收集、處理技術與實際情況不相符
雖然大部分的工業園區都建立了污水處理廠,但卻未能從實際角度考慮,對工業廢水特征進行分析或合理采用相關技術,而是照搬城市污水廠的設計思路,在建設過程中缺少預處理以及廢水水質調控兩個重要環節。
這就給工業園區污水廠的整體達標排放帶來了極大的挑戰與隱患,甚至導致有的園區污水廠雖已建成投產但卻一直無法達標排放。
3、工業園區對企業排污監管力度不足
工業園區在規劃建設時很少對入園工業項目的環境監管提出要求。
通常來說,工業廢水大多采用暗管或壓力管通過計量井進入排污總管,這為一些企業違法偷排廢水創造了條件,比如設置超越暗管、超越計量井、設置暗池和大流量提升泵等。
污水處理廠由于缺少監管權,對這些偷排者既無法監控其對污水處理廠工藝的沖擊,也無法收取污水超標超量處理費,往往會因為大量特征污染物的短時間沖擊,產生短期內的嚴重超標,有時甚至還會導致生化處理工藝崩潰。
4、多頭管理機制下,工業園區各方職責不清、監管不力
企業廢水預處理、工業園區工業廢水排污管網管理和污水處理廠運行管理實行多頭管理——
工業項目廢水預處理裝置由業主自行建設和運行管理;工業廢水預處理裝置排放口由環保部門監督;工業園區工業廢水排污管網由專業排水管網公司或工業園區專業部門管理;污水處理廠由污水廠運行管理;污水廠排放口由環保部門監督。這種多方監管機制,使得政府部門、污水處理廠運營商和企業之間職責不清、監管不力。
來源:環保水圈,僅供分享交流不作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和原作者出處。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排版:《凈水技術》編輯 李濱妤
審核:《凈水技術》社長/執行主編 阮辰旼
推薦閱讀(點擊標題跳轉)
《凈水技術》2025年活動計劃
《凈水技術》刊務理事會歡迎廣大水務企業加盟合作
詳情可咨詢經營部 :孫編輯 1590087821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