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黨建引領小區治理是新時代提升基層治理效能的“破題之鑰”,更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生動實踐。堅持黨建引領,實行專項行動,是著力破解物業治理“老大難”問題的有力舉措。4月底,全區召開了嘉定區黨建引領小區治理專項行動推進會,下發了《嘉定區關于開展2025年度黨建引領小區治理專項行動方案》,擬通過建組織和建機制同推、黨建引領和行業管理聯手、重點突破和整體提升并重等舉措,全方位加強黨對小區治理的領導,將黨的政治優勢轉化為社區善治的生動圖景。6月27日起,區委宣傳部、區融媒體中心推出“我家事·大‘嘉’辦”系列報道,蹲點報道部分街鎮、小區的經驗做法。
在嘉北社區城市華庭小區,提到張守都,居民們都會豎起大拇指:“有他在,我們放心!”這位從公安戰線退休的老黨員民警,把“退休不褪色”的誓言刻在心里,把“干一行,愛一行”的責任扛在肩上,化身社區治理的“主心骨”,憑借在公安系統的多年工作經驗,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將那份在警隊中錘煉出的責任感與執行力,穩穩接續到社區治理中。
把責任寫進每一件小事
每天早上七點左右,張守都會走進熟悉的小區。電動車有沒有亂停放、電表箱是否有亂貼廣告、公共區域有無雜物堆放……這些看似瑣碎的小事,是他每天雷打不動的“必修課”。
“看得見的問題要及時解決,看不見的隱患更要提前防范。”張守都說,“社區工作都是細活,一塊松動的地磚、一個壞掉的燈泡,背后都有可能是安全隱患。”
正是這種“眼里有活、心中有責”的工作態度,讓他在居民中積累了口碑,也讓他在業委會改選面臨人選難題時,毫不猶豫站了出來。“我是黨員,又有群眾工作經驗,這個時候不出來,誰來干?”張守都說。
就這樣,他放棄了原本可以安享的退休生活,挑起了這副“出力不討好”的擔子。擔子雖重,但他卻從未退縮。作為業委會主任,張守都不僅主動擔當“當家人”的角色,還憑借多年基層經驗與細致謀劃,推動小區治理步入正軌。
“張主任是那種說干就干、干就干實的人。”業委會成員李阿姨說,“無論是組織會議、協調多方關系,還是深入走訪居民、推動各項事務落實,他都一絲不茍、腳踏實地,是我們的主心骨。”
在他的帶領下,小區維修基金實現穩步增值,從800多萬元提升至1000多萬元,為公共設施的維護與更新提供了堅實保障。路面修復、電梯翻新、綠化補種……一項項民生“小工程”背后,是他對資金使用精打細算的“老會計”精神。
帶著大家一起把事做實
擔任業委會主任以來,張守都始終堅持“眼睛盯在問題上,腳步踩在實地上”。在推進地面增設電動自行車充電樁、安裝高空拋物攝像頭、梯控系統等小區重點項目時,他沖在一線,帶領大家把事做成、做好。
“那段時間他幾乎天天出現在我們單元門口。”居民張阿姨回憶道,“拿著規劃圖、預算表,一個個上門解釋,誰有疑問他都耐心回應,從不敷衍,久而久之大家就理解了。”
在張守都看來,社區治理不只是“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怎么做”,以及“和誰一起做”。他常說,談到社區治理,總繞不開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公司這“三駕馬車”,但光靠這三方還不夠,治理的真正力量,來自每一位居民的主動參與。
在垃圾分類工作開展初期,張守都就提出成立“垃圾分類志愿小隊”,形成垃圾分類自律自管機制,發動黨員、熱心居民、樓組長輪流值守。每天傍晚,垃圾投放點總有人“站崗”,或是溫聲提醒分類,或是默默幫忙處理遺漏,成為一道特別的“社區風景線”。
這些年,小區的分類環境越來越好,但張守都卻沒有一刻松懈。除了日常引導,他還主動走訪調研,傾聽居民意見,提出在投放點增設洗手臺、水龍頭的建議,解決居民“投完濕垃圾沒地方洗手”的困擾。
這一細節改進雖小,卻換來了居民的廣泛認可,居民參與度明顯提高,亂投現象有所減少。“垃圾分類不是臨時任務,是一項需要持續運營的‘社區工程’。把群眾的不滿攔在最初一刻,是我們社區治理的底線。”張守都說。
如今,小區集中充電區布局整齊、使用便捷,飛線充電等現象已較少看見,垃圾分類投放點也井然有序,整個小區煥然一新,這一切,都離不開張守都的堅定擔當。業委會工作看似簡單,實則煩瑣復雜,既耗費大量時間,還常面對居民的質疑與抱怨。但張守都始終堅信“打鐵必須自身硬”,用實際行動履行職責,成為城市華庭小區名副其實的“貼心人”和“主心骨”。
撰稿:戴懿昕
編輯:袁悅
點贊分享給身邊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