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轟轟烈烈的“垃圾分類”運動,怎么偃旗息鼓了?
記得2019年夏天,上海阿姨那句“你是什么垃圾”突然成了全國熱梗。那會兒,小區垃圾桶旁站著穿紅馬甲的志愿者,家家戶戶冰箱上貼著分類指南,連外賣備注都多了句“麻煩分開裝垃圾”。可這才幾年,樓道里的分類垃圾桶悄悄變回了“大雜燴”,志愿者不見了,年輕人扔垃圾時又開始隨手一丟——曾經轟轟烈烈的垃圾分類,怎么就慢慢“涼”了?
先說說最扎心的:“分了也白分”的挫敗感
剛開始搞分類時,大家是真認真。有大爺大媽戴著老花鏡對照指南,把菜葉和塑料袋分開;年輕人甚至買了“分類垃圾桶套裝”,客廳一個、廚房一個,就怕分錯了被志愿者“教育”。
但慢慢有人發現不對勁:自己在家分好的“廚余垃圾”,早上眼睜睜看著環衛車把它和“其他垃圾”倒在了一起。有網友拍過視頻:小區里四個顏色的垃圾桶擺得整整齊齊,垃圾車一來,師傅抄起鐵鍬,“嘩啦”一下全鏟進同一個斗里。
這就像你辛辛苦苦拼好了樂高,別人過來一把摔碎——熱情瞬間就澆滅了。有人調侃:“我分是情分,車混裝是本分,何必呢?” 當“分類”成了居民的獨角戲,而下游的運輸、處理環節沒跟上,再認真的人也會慢慢敷衍。
再講講“越分越糊涂”的麻煩
剛開始的分類標準,簡直像考駕照理論題。上海叫“濕垃圾”,到了北京叫“廚余垃圾”;有的地方把“快遞紙箱”算可回收,有的卻要求“必須拆開、 flatten(壓平)”;最讓人頭大的是“干垃圾”,尿不濕算干的,擦過油的紙巾也算干的,可明明都是“濕乎乎”的東西。
有次我拿著一個喝剩的奶茶杯,糾結了十分鐘:杯蓋是塑料(可回收),杯子是紙(可回收但沾了液體),剩下的奶茶是濕垃圾……最后被志愿者攔住:“杯子得沖干凈才叫可回收,不然算其他垃圾。” 那天上班遲到了十分鐘,后來再扔奶茶,干脆連杯帶水一起丟——太費時間了。
生活節奏快的都市里,“方便”是最大的剛需。當分類標準變得復雜又多變,連年輕人都要查手機確認,大爺大媽更記不住。時間一長,“算了,差不多就行”成了多數人的想法。
還有“一陣風”式的管理,撐不起長久的習慣
垃圾分類剛推行時,各地都下了狠功夫:上海出臺法規,扔錯一次罰200元;杭州給正確分類的居民發“積分”,能換洗衣粉;社區志愿者輪班盯梢,比物業查物業費還認真。
可這股勁兒沒撐多久。罰款?基層根本忙不過來——一個小區幾千戶,志愿者就那么幾個,總不能天天蹲在垃圾桶旁開罰單。積分兌換?后來超市里能換的東西越來越少,從大米變成了垃圾袋,大家慢慢懶得攢。更關鍵的是,2020年之后,疫情防控、社區治理成了基層的重頭戲,垃圾分類的人力、資源慢慢被分攤,沒人再天天盯著“垃圾那點事”了。
習慣的養成需要“細水長流”,而不是“暴風驟雨”。就像教孩子刷牙,不能靠某天兇他一頓就永遠記住,得天天提醒、慢慢成自然。可垃圾分類搞成了“運動式治理”,熱乎勁兒一過,自然就松了。
最根本的:我們忘了“為什么要分”
其實大家不是反對垃圾分類。誰都知道,菜葉爛在土里能當肥料,塑料瓶回收了能再利用。可當居民看不到“分類”的實際效果,熱情就會減退。
比如小區里的“可回收物”桶,剛開始有人定期來收,后來變成了“誰有空誰撿”,沒人管的時候,廢紙塑料堆得滿地都是,反而更亂。再比如廚余垃圾,本來說要做成有機肥,可居民從沒見過“小區用了自己分的廚余肥”,只見過垃圾車把它們拉走后,不知去向。
當“分類”只停留在“扔的時候分開”,卻看不到后續的“變廢為寶”,大家就會覺得:“這事兒跟我沒關系,分不分都一樣。”
說到底,垃圾分類涼了,不是因為它不重要,而是因為我們沒解決“真問題”。它從來不是“居民扔對就行”的小事,而是從分類、收集、運輸到處理的“全鏈條仗”。缺了任何一環——比如運輸時混裝、處理廠跟不上、基層沒精力管——就會變成“吃力不討好”。
或許,比起一開始就喊“人人過關”,不如先把鏈條理順:讓居民分起來簡單點,讓運輸時不混裝,讓大家真的看到“分過的垃圾”變成了肥料、再生塑料。到那時候,不用志愿者盯著,大家也會覺得“值得分”。
畢竟,好習慣的養成,靠的不是一陣風的熱鬧,而是“做了有用”的踏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