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獨自就醫逐漸成為不少老年人“不能承受之重”的當下,一項關乎老年人就醫體驗、情緒支持與城市溫度的民生項目,正在悄然為這座城市帶來改變。近日,2025年上海市陪診師培訓工作座談會在上海開放大學舉行,為本市陪診服務培訓工作的階段性成果畫上圓滿句號,也為未來的深化推進開啟新篇。此次座談會由上海市民政局、上海開放大學聯合舉行,上海開放大學黨委書記閔輝、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長婁國劍、上海開放大學副校長王松華、上海市養老服務和老齡產業協會會長李勇等出席。來自全市11個試點區民政部門、陪診培訓學員代表、服務對象代表等50余人參加會議,共同總結交流經驗、謀劃下一步發展路徑。
為貫徹落實《上海市老年人助醫陪診服務試點方案》,推動陪診服務制度化、規范化、專業化發展,在上海市民政局統籌指導下,在各區民政局、上海市養老服務和老齡產業協會、上海市養老服務發展中心等單位的緊密協同下,上海開放大學于今年3月啟動2025年全市陪診師培訓。到6月底,來自虹口、浦東、黃浦、靜安等11個試點區共計1203人順利結業,為上海養老服務體系增添了一支具有專業素養和服務溫度的新生力量。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年末,上海市戶籍人口達1537.98萬人,其中,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37.6%。作為進入深度老齡化的特大型城市,上海正在加快構建高質量、多層次、可持續的養老服務體系,面向老年人尤其是高齡老人的助醫陪診服務等養老服務,社會需求巨大,提升服務人員專業素養迫在眉睫。
“專業賦能,暖心守護”背后的教育力量
陪診服務的特殊性,決定了從業人員不僅要掌握就醫流程,更要具備溝通能力、心理支持技巧和人文關懷意識。對此,上海開放大學依托終身教育體系和“功能性、平臺型”新型高校優勢,組建由高校教師、醫療專家、養老服務從業者等共同組成的多元師資團隊,設計涵蓋政策法規、服務規范、醫患溝通、老年心理等內容的實務課程。在培訓設計中,特別注重從陪診服務的實際場景出發,將技能教學與人文素養培養深度融合,并在跟蹤評價、學習成果記錄等方面全面發力,開發“養老服務人才管理平臺”,將學習成果納入上海市終身教育學分銀行,著力構建“全方位、全鏈條、全過程”的養老服務人才發展通道,培養一支看得見、找得到、用得上、信得過的養老服務人才隊伍。
試點區的民政部門也在會上就工作特色、組織實施與意見建議等展開交流,表示將進一步推動陪診服務從“點上試點”向“面上推廣”轉變,從“分散自發”向“規范系統”演進。
從“有人陪”到“有尊嚴”,服務對象感受真實變化
在陪診服務逐步落地的過程中,服務對象的反饋是最有力的評價。一位87歲的陪診服務接受者在座談會上動情講述道:“陪診師幫我跑前跑后掛號、取藥、檢查,也會陪我說說話,讓我在醫院不再感到焦慮?!崩先说淖优脖硎荆骸敖涍^系統培訓的陪診師,不僅流程專業,服務也很貼心,讓我們放心?!?/p>
“這不僅是一場培訓,更像是一場職業生命的點亮?!币晃粚W員代表在座談會上動情分享,“培訓讓我們掌握了專業技能,也讓我們明白了如何‘以陪為尊’,在陪診中給予老年人真正的安全感與陪伴感?!?/p>
服務“一老一小一家”,打造立體化民生教育格局
此次陪診師培訓工作的順利推進,不僅是對養老服務培訓體系建設的有益探索,更彰顯上海開放大學在城市治理和社會服務中應有的責任擔當。上海開放大學黨委書記閔輝表示,上海開放大學將繼續推動“標準引領—資源支撐—人才培育”的三位一體機制,在機制建設、標準評價、實踐教學等方面持續深化探索,通過教育的溫度和平臺的力量,為上海打造溫暖、智慧、有尊嚴的養老服務體系注入持久動能。
此次陪診師培訓項目,也是上海開放大學深度服務民生的重要實踐之一。近年來,學校立足城市發展需求,主動承擔公共服務型教育職能,圍繞“養老”“托幼”“家庭”“家政”幾大領域持續發力:從陪診師培訓、到“滬上管家”高端家政人才項目,再到擬開展的“免陪照護”項目,逐步形成一套面向“生活服務型社會”的人才培養生態。(來源:上海開放大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