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臺有位阿姨給我發(fā)私信:
她說自己給兒子、兒媳帶娃三年多了,任勞任怨,沒請過一天假,也從沒說過一個“累”字。
前幾天,她突然身體感覺不適,就跟兒媳說自己想回老家休養(yǎng)一段時間。
可兒媳呢,不但沒問詢身體的狀況,反而眉頭一蹙,下意識地冷聲問道:“你走了娃咋辦”?
這位阿姨說,那一刻,她突然覺得這幾年的付出毫無意義。
可能,像這樣的情況,在帶娃老人的圈子里并不少見。
尤其是婆媳之間,因為孩子的緣故,同處于一個屋檐下。
無論是育兒觀念的差異、生活習(xí)慣的區(qū)別,還是說邊界感模糊的問題,都可能令雙方產(chǎn)生嫌隙。
甚至,有時因為“話趕話”的無心之言,也會讓矛盾像滾雪球一樣越堆越多。
有些老人委屈和不解:明明自己付出了那么多,有些事能忍則忍,可為啥換不來感恩呢?
其實,帶娃絕不是“犧牲式付出”,而是需要“智慧式經(jīng)營”。
尤其是給兒子、兒媳帶娃,在一些方面,不要一味妥協(xié),而是“計較”一些,反而會給關(guān)系留白、給感情加分。
比如說以下3件事情,你越是“計較”,年輕人越會打心底里感激你。
01.在“愛的程度”上計較:留有余地,才獲感恩
不少老人甘愿犧牲晚年生活,將全部心血都傾注在兒女身上,幫著他們帶娃。
甚至舍棄了興趣愛好、社交活動和健康,將自己活成了“24小時貼身保姆”。
這種忘我的付出,將愛的程度拉滿,但有時卻會讓年輕人覺得這一切都是天經(jīng)地義的,甚至稍有不滿便覺得“老人不夠盡心”。
就像我之前在網(wǎng)上看到一則視頻:
有位老人給兒子兒媳帶娃很久,但兒媳婦呢,卻從未喊過她一聲媽。
不僅如此,有時候一件小事做的不對,兒媳婦還會立刻上綱上線,得理不饒人的掛在嘴邊許久。
旁人勸她兒媳對婆婆好點,畢竟老人年紀(jì)大了,帶娃實屬不易。
可她兒媳呢,卻振振有詞的說自己婆婆是給她兒子來幫忙的。
后來面對鏡頭,這位老人苦笑著說自己現(xiàn)在想開了,默默無聞,做個無名英雄挺好的。
可她眼神里的落寞和委屈,卻讓人心疼。
所以說,有時給兒女帶娃,要有意識地保留一部分“自我”。
比如,明確告知年輕人:周末自己要去跟朋友聚會,讓他們自己安排時間。
這種在“愛的程度”上計較的舉動,至少會帶來3方面的好處。
其一,給年輕人創(chuàng)造體驗為人父母完整的責(zé)任的機(jī)會,讓他們學(xué)會擔(dān)當(dāng)。
其二,設(shè)身處地的感受帶娃的不易與辛苦,才能換位思考,感恩老人平日的付出。
其三,避免老人過度付出帶來的身心耗竭和怨氣,適當(dāng)?shù)谋A粢恍垡猓炊屇切└冻觯@得更加珍貴。
正如網(wǎng)上有人說的那樣:
父母的愛,像一杯水,倒得太滿會溢出來,會讓人忘了珍惜,可若是倒到七八分,留一點“缺口”,孩子才會主動伸手去接,學(xué)會珍視和感恩。
02.在“家庭分工”上計較:適度放手,進(jìn)退自如
現(xiàn)在有許多老人因為心疼兒女,主動包攬了帶娃、家務(wù)、做飯等所有工作,每天疲憊不堪。
時間一長,就會出現(xiàn)兩種困境。
要么年輕人視老人的付出為理所當(dāng)然,下班后習(xí)慣性“躺平”,一旦老人身體不適或想休息,家庭運轉(zhuǎn)便陷入混亂,甚至引發(fā)抱怨。
要么因為一些小事,比如養(yǎng)育理念不合、生活習(xí)慣不同等問題出現(xiàn)矛盾,從而導(dǎo)致老人心理失衡,陷入委屈和怨懟之中。
尤其是婆媳之間,在這一點上體現(xiàn)的更加明顯。
所以說,幫兒子兒媳帶娃,在家庭分工上就要多計較一些。
比如承擔(dān)之初就明確好分工邊界,與兒子兒媳坦誠溝通。
像是接送孩子、準(zhǔn)備晚餐,自己可以負(fù)責(zé),但周末的親子時光,孩子的養(yǎng)育決策等問題,需要年輕人來承擔(dān)。
其實,老人帶娃,最忌諱把所有事都攬在自己身上。
因為過度付出會讓年輕人產(chǎn)生“被替代感”,甚至?xí)霈F(xiàn)“有媽在,我不用管”的錯覺。
而適度“計較”分工,表面上是“各司其職”,實則是給年輕人留足成長的空間。
不僅如此,當(dāng)家庭角色清晰明了之后,矛盾也自然會減少,年輕人也會因為你的“分寸感”而心懷感激。
畢竟懂得放手,才能進(jìn)退有度,讓愛在松弛中流動。
03.在“管教界限”上計較:愛與規(guī)則,缺一不可
在網(wǎng)上刷到一則視頻:
有個小男孩站在桌子上,不斷的哭鬧,孩子媽媽試圖用科學(xué)的方式,讓孩子先冷靜下來,調(diào)整好情緒,再去表達(dá)訴求。
可是孩子奶奶呢,看見小孫子哭的撕心裂肺,止不住的心疼,不斷的上前,想要抱走孩子進(jìn)行安慰。
剛開始,孩子媽媽還好聲好氣的讓她先回屋。
然而,孩子奶奶接二連三的不聽勸,激起了兒媳的怒火,最后徹底崩潰,吼著讓婆婆先回屋。
看到這一幕時,讓人五味雜陳。
其實,老人對孩子的愛本沒有錯,但“無底線”的包容和寵溺,卻是毀掉孩子規(guī)則的幫兇,也是阻止年輕人教育孩子的攔路石。
而那些聰慧的老人,懂得在管教界限上“計較”的道理。
他們堅守教育底線,尤其是在涉及安全、健康、基本禮儀等原則問題上,與年輕父母保持一致態(tài)度。
當(dāng)孩子犯錯、父母教育時,哪怕心疼也會克制自己干預(yù)。
這樣一來,既維護(hù)了父母作為主要教育者的權(quán)威,也讓孩子明確了規(guī)則界限。
最重要的是,不會因教育理念問題,引發(fā)沖突和家庭矛盾,也更受年輕人的敬重。
有人說:
老人帶娃,委屈的是自己,心疼的是兒女,成全的是一個家。
可是,真正高明的付出,不是燃燒自我、照亮別人,而是點亮自己的燈,同時教會他人擦亮火柴。
就像幫兒子兒媳帶娃,有時在一些事上“計較”一些,不是自私和冷漠,而是一種清醒的智慧。
最后也愿每一位老人都能明白:
你“計較”的不是得失,而是讓這份愛更長久、更溫暖的能力。
大家說,對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