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經專業的畢業生,我從沒見過失業的,只不過呢,我也幾乎沒見過對口就業的。
這個專業的就業方向很有意思。本科階段若想從事計劃經濟方向的工作,比如進發改委、人大、政協、宣傳部、黨校系統、研究機構等,成功率幾乎為零。為啥呢?
很簡單,這些單位只認背景,不認熱情;只認學歷,不認情懷。除非你是頂尖名校的學生,像北大、人大、復旦、上財這類,而且成績還得特別好,排名在前5%,能拿到保研推薦名額。可問題又來了,能滿足這些條件的同學都保研去了,根本沒人直接去就業。你看發改委的錄用名單,名字右邊寫的往往不是應屆生,而是博士,或者是中央黨校、組織部定向培養的人員。
那這個專業的本科生都去哪兒了呢?
說實話,去向比較分散,不像理工科那樣有明確的對口產業鏈。但換個角度想就明白了,這個專業從來不是培養工人的,而是培養“解釋者”的。這是什么意思呢?
它不是訓練你去工地干活、進車間擰螺絲、寫代碼改bug,而是訓練你看懂事情是如何運轉的,訓練你的思考能力。為什么一項政策要這么設計?為什么社會會形成這樣的結構?為什么一場輿論風暴能突然擊垮一個公司?你會發現,政經專業學得好的學生,不是知識儲備多,而是理解得深刻。
所以,即便這個專業的本科生沒去發改委、人大、政協,也能有出路。他們去了哪兒呢?去了各行各業中最需要能說清楚、講明白、表達有邏輯的地方。有人做新媒體運營,寫熱點評論,剪輯社會事件視頻;有人轉去做教育類咨詢,當升學顧問、考公老師、教培寫手;有人考了編制,進學校當老師,或者進街道當社區干部;有人進互聯網公司做內容策劃,到甲方當品牌顧問;有人去智庫和調研公司做研究助理,繼續懷揣對理想世界的一絲幻想。你要是非糾結他們就業對口不對口,我告訴你,專業可能不對口,但能力絕對對口。
在一個靠表達能力、理解能力、策劃能力吃飯的社會,你會發現政經專業的學生雖然沒有明確的崗位指向,但他們適配的場景比你想象的多得多。所以,不能用這個專業能不能進某某單位來判斷它的價值,你得問問自己,學了這么多年制度、結構、社會、歷史之后,你有沒有真正打開思路。能不能講清楚一個復雜的問題?能不能把社會熱點轉化為內容?能不能把碎片信息組織成體系?能不能站在更高維度,看清金主規則背后的規則?
如果能,那你就不再是一個等著被招聘的學生,而是一個具備主動認知能力、能解釋這個世界的人。
總結一下,政經專業不是教你找具體崗位的,而是幫你構建世界觀的。找不找得到工作,不在于專業名稱,而在于你有沒有借助這個專業開動自己的腦筋。另外,學政經專業畢業的同學,我真沒見過35歲之后混得不好的,但剛畢業時吃點苦是肯定的,千萬別自暴自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