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wǎng)上看到一個素人分享自己故事的節(jié)目,
其中有一對來自上海的95后打工人夫婦,分享了他們5年時間攢下100萬的故事,節(jié)目中,妻子張晨自豪地講述了整個過程。
夫妻兩人都是普通的工薪階層,工資不高,但是他們在生活當中的各個方面都做到了極致的節(jié)省。
按照正常情況來說,一對夫妻一年正常的花銷大約在5~7萬,而他們能夠只花2萬,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他們會挑選一些臨期的食品,保證健康的同時,能夠節(jié)省一筆食品的必需費用。
其次,他們的生活中充斥著折扣商品,且盡量做到能不花銷就不支出。
例如,她的丈夫會親自給車做保養(yǎng),換機油,省下了4s店的保養(yǎng)費用,
而她兩年沒去過理發(fā)店,自己剪頭發(fā),穿的衣服都是同款的折扣T恤,可謂是將節(jié)省做到了極致。
生活中的虛榮攀比,在他們身上不見蹤影。
有些人覺得這樣的生活非常丟人,有些認為這樣的生活還無盼頭……
但這兩人確實攢下了人生中的100萬,他們自得其樂,似乎屏蔽了外界的一切,真正的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
屏蔽“外界聲音”,專注聆聽自我
在張晨夫妻二人的身上,有許多的質疑和不理解。
節(jié)目播出后有許多網(wǎng)友發(fā)出了質疑,也有許多網(wǎng)友尊重這樣的行為,但是直言自己做不到。
更有甚者,在節(jié)目播出后質疑起了二人的真實性,并且抨擊這樣的生活無趣乏味,毫無盼頭。
其實,追求美好生活品質,追求個人享受,是人的天性以及本能。
“賺錢就是為了過更好的生活”這句話是不少人的人生信條。
這個想法本沒有錯,它也可以是很多人的人生目標。但是,這個想法只能作為個人自我的想法,而不是要強加給所有人的想法。
追求品質也好,追求簡單也好,每一個人應該擁有自我的追求和想法。
而不是被他人的想法所干擾,不僅評判他人的追求,還會被其他人的話語所干擾。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許多人的生活和想法都可以發(fā)布在網(wǎng)上,與更多的人進行分享。
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不同的,每個人的追求也是不同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家每天都會收到來自不同地方,不同人群的不同聲音。
有些人的生活過得非常好,令人羨慕;有些人的生活過得有些落魄,令人惋惜;還有些人的生活不被大眾所接受,令人驚訝。
但這些生活,都是他人的生活,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生活,就算被這些信息轟炸,你也要堅持自我的生活。
有許多人在生活中,就像墻頭草一樣,對自己的生活不自信,或者是對自己的生活沒有確定性。
就會被這些信息所干擾,今日追求和A一樣的生活,明日追求和B一樣的生活。
而在張晨夫妻的身上,就能看得出他們將這些信息完全屏蔽在外,不是說不接受信息,而是說接受了之后不受其干擾,依舊過自己的生活。
生活是過給自己的,所以要始終聆聽自我的聲音。
他人的生活就算自我再不理解,只要他人認可,那就是對方的堅持,而每個人要認清自我的生活,聆聽自己內心想要的內容。
可能外界會對你的生活有各種各樣的評價,但“喧鬧任其喧鬧,自由我自為之。”
傾聽自我,堅持自我,為自我而活,而不是隨波逐流。
屏蔽“所謂定義”,堅持自我觀念
不論是張晨夫妻的極簡生活,還是其他人的極繁生活、體驗式生活、當下式生活等等。
這些生活方式都是標簽以及他人的定義。
這些標簽的本意是用一個統(tǒng)一的稱呼,去代替某種生活方式,起到更好的閱讀效果。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標簽性質逐漸改變了。本來從中性的詞匯被人為的賦予了價值和情感偏向。
有紛爭和觀點沖突是很正常的事。
但只有一條,觀點沒有對與錯,只有選擇和體驗。
沒有人能給某種生活下定義,也沒有人能夠絕對的評判這個生活方式的對與錯。
那些所謂的對錯定義,都是站在個人的立場進行的定義。
例如說,從事家居行業(yè)的人,就會認為張晨說“折扣家具和現(xiàn)貨沒有區(qū)別”這個觀點是錯誤的;
從事食品行業(yè)的人,就會覺得張晨買臨期食品,有害于個人的健康。
拋開事實不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定位和利益點。
都會習慣于站在自我的角度去評判他人,尤其在涉及到利益相關的情況下,就會輕易的將定義說出口。
而個人就應該去屏蔽這些所謂的定義,保持自我的判斷。
這個事情的對與錯,依據(jù)你自己的經(jīng)驗和思考來判斷,堅持自己的判斷。
而不是依靠某某的定義來判斷。
屏蔽“他人目光”,搭建自我世界
最后一點,是總結,也是最核心的觀點,那就是——屏蔽他人的目光。
這一點看似容易,但實際操作起來非常困難,因為人是群居動物,生活在群體中,就無法避免他人的目光和評價,人有比較心理,也會通過觀察他人來思考。
所以,除非生活在完全不和人接觸的環(huán)境中,不然不可能具象的屏蔽他人目光。
當沒辦法改變這個現(xiàn)狀的時候,就需要改變自我的心態(tài)。
人與人之間必然產(chǎn)生聯(lián)系,我們不能。避免這些聯(lián)系,但是可以在心里搭建自己的世界。
社會哲學理論“他人即地獄”,講述的就是關于人與他人聯(lián)系,以及他人目光的理論。
這個理論可以粗淺的理解為: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過多的受到他人的干擾,放棄了人與人交往的主體性,那么就會變得痛苦,墜入地獄之中。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某人過著極簡的生活,喜歡整理廢品二次回收。
有一天他走在路上被人上下打量,覺得非常不舒適,那么他就淪為了他人的凝視對象。
本質上是喪失了人際交往中的主體性,從主體變成客體,就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
如果說此時,他不但不覺得不舒適,反而還反瞪了一眼,那么他就拿回了主體性。
而支撐成為主體還是客體的核心,就是內心的強大,就是自我世界的完善。
“我在做我認為對的事,你的評價對我來說不值一提?!?/p>
這樣就會完全的屏蔽掉他人的目光,做真實自己想做的事,搭建自己的內心世界。
“屏蔽”做起來非常困難的原因,是大多數(shù)人對自我沒有清晰的認知。
想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到底想過什么樣的生活,屏蔽他人和外界就變得容易了起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