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城縣民間收藏家任勇波是一名收藏愛好者,他眾多的藏品中,收藏有不少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票據,這些藏品,零星的記錄了那段失落在歷史縫隙的記憶碎片。
現代社會中,人們對發票并不陌生,因為發票與我們的工作與生活息息相關,但提起“發奉”,一般人特別是年輕人,就鮮知鮮見了。
“發奉”是舊時發票的一種商業辭令,意為“發出奉上”,帶有一種謙恭和儒雅,是商家給買家開具的發票,是比較早期的一種金融交易憑證。據有關人士考證,“發奉”大約形成于清代,是沿于清代的“欽奉”或“御奉”,發奉上還刻有印章,傳統印章文化現在已經逐漸湮沒,這些舊時的發奉,為我們打開了一本收藏豐富的“庶民印譜”。“發奉”大約消失在20世紀50年代后期,后改稱為發票。這種老發票作為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實物載體,有一定的史料價值和經濟價值。
手書的發奉
下圖為毛筆手書在普通白紙上的“發奉”字條,這件藏品由右至左縱向書寫,記錄了兩件交易物品及價格,“折洋弍萬弍仟元”,落款是“石花區社臺升”。“臺升”是售貨方給石花區社的謙敬之辭,多用于書信和發奉。落款時間是“五月十六日”,沒有記錄年份。在落款右側一枚印模,朱文印文為“李榮華印”四個篆書字體,李榮華是本項業務的證明人或經手人。
發奉正文的文字上蓋有四枚長方形無邊框朱文印模,印文為“盧聚發記”,字體為繁體仿宋字。“盧聚發記”應該是谷城縣石花街一個經營雜貨的店鋪字號。從這張發奉的方寸之間來看,總價格為二萬多元的“巨款”,應該是第一套人民幣使用期間,上世紀50年代初,通貨膨脹很厲害,國家發行的第一套人民幣面值也很大,此條據應該發生于1955年5月10日之前。
兩件領條
下圖右側是一件加工手續費的領條,左側是一件加工產品原材料的領條。均為毛筆書寫在普通白紙上,格式為豎式由右至左。
右邊領條的全文是:“今領到 石花社區加工荒鐵陸百斤洋板壹百伍拾叁斤 1954.5.30 條”。從領條的兩枚印模可知,商鋪的字號為“余春泰”。在“荒”字的旁邊鋼筆書寫有“東河”“價2500”,在“洋”一側寫有“庫”“價4700”等字樣。“東河”和“庫”記錄的大約是出貨地點!相對于“西河”而言,“東河”應該是靠近浦河、也就是北河的某處地點;“庫”當是區社的貨物倉庫。“價”應該是指貨物單價。“荒鐵”一詞,或為原鐵抑或生鐵的別稱!“洋板”應該是鐵板之意。鐵板之前冠一個“洋”字,表示這種鐵板源于進口。當年的“洋火”(火柴)、“洋油”(煤油)、“洋布”(布匹)、“洋胰子”(肥皂),甚至把三八大蓋叫做“洋槍洋炮”等等,均因為它們是外國生產的物質。這也表明當年我國民族工業的相對落后。
左邊的領條全文為:“今領到石鎮區社加工手續費人幣壹佰肆拾萬元。53.四.廿三 領條”。兩枚長方形朱文印章加蓋在金額和時間上,印文為“石鎮利民油坊”,字體為楷書仿宋體。這個時間還是第一套人民幣使用期間,所以,單單加工費就達到一百多萬元,折合新幣也是一百多元,這在當年最高月工資僅僅三十幾元的時代,一百多元的加工量也是不小的。條據上雖沒有寫明究竟加工的是何物,但“利民油坊”的字號告訴我們,這是“利民油坊”為谷城縣石花區社加工的食用油的加工費。
上面幾件藏品因為是商號與區社發生的業務,所以條據上相對比較隨意,很可能隨手拿起一張不大的白紙,就在上面打條子。
印制的發奉
而同時代的商鋪也有很規范的發奉。比如下面這件:
這件藏品就是個體商業印制的發奉,這是石花鎮“楊世海染坊”特制的規制發奉。從發奉的印制的文字上推測,這是一件石印技術的產物。并可以看出,這是一家專門染藍色和黑色布匹的字號。在發奉中,楊世海染坊為“合作社”染藍色布“弍”疋,單價三萬七千元。“疋”字通“匹”。這里的單價數字采用的是行業間使用的“碼字”,今天已經很難見到了。兩匹染布合計加工費七萬四千元。時間是“一九五三年十月十六日。”在發奉的右下角有一枚正方形印模,印文為“趙建國章”,篆書朱文,文字筆畫纖細,外框粗壯。趙建國應該是此業務區社方面的經辦人。為了便于管理,此類發奉還留有存根,表現了早期私有企業主較強的商業管理意識。
印制的發票
下面這件藏品,是由石花區社對外銷售的業務發票,它的格式和規制跟后來的發票相差不大,因為采用了多頁復寫,比較正規。
這張發票印制的文字和表格很接近今天的發票格式。發票時間是“54年4月27日”,出售的貨物有三項,一是“照子”,單價1200元;二是“臺子”,單價5200元;三是“筷子”單價1000元。數量均為1個,三項合計價格為7400元。這么三件極其普通的日用品,竟然總價達七千多元?也是因為它發生在第二套人民幣發行之前,“照子”應該是“罩子”,是一種煤油燈的玻璃罩,這種煤油燈早已經淘汰了(下圖)。1200元老幣折合新幣也就0.12元,筷子也僅僅0.1元,最貴的“臺子”也才0.52元。那時候的日用品是很便宜的,貨幣的購買力是很強大的。發票上有兩枚印章,右上角橫向蓋印的印文是“許鑫武章”,隸書朱文。下面印章的印文為營業員“李榮華”三個篆書字。
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前后,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恢復時期,基層供銷社作為服務于農村的商業部門,為國家的全面復蘇作出了應有的貢獻。通過小小的票證,可以看到歷史的變遷,生活的發展,喚醒大家的心底的回憶。
作者單位:谷城縣檔案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