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上午10點50分,東海公海上空,一架日本航空自衛隊的YS-11EB電子偵察機正沿著中國防空識別區邊緣緩慢盤旋。 這架機體斑駁的“老爺機”服役已超半個世紀,卻仍被日本用來窺探中國軍事動態。 突然,一架灰色涂裝的中國殲轟-7“飛豹”戰斗轟炸機從云層中俯沖而下,翼下霹靂-5空空導彈的白色彈體在陽光下格外刺眼。 它以30米水平距離、60米高度差緊貼日機,隨后一個急轉彎切入日機航線前方,發動機噴出的熱浪讓YS-11EB機身劇烈顛簸。 駕駛艙內,日本飛行員臉色煞白,手指死死扣住操縱桿——稍有不慎,兩機將瞬間相撞。
這不是電影特效,而是2025年7月中日東海對峙的真實一幕。 短短15分鐘內,“飛豹”如同影子般咬住日機,直到對方調頭撤離。 次日同一時間,另一架“飛豹”再度逼近60米,以同樣戰術驅離新一批挑釁者。 日本防衛省緊急召開記者會,倒打一耙指控中國軍機“異常接近”,卻絕口不提自家偵察機關閉應答器、抵近中國海域的挑釁本質。
日本的“受害者”戲碼演得爐火純青。 就在一個月前,中國“山東艦”航母編隊在西太平洋演練時,日本P-3C巡邏機也曾抵近偵察,殲-15戰機以45米距離攔截驅離。 但那次日本反應平淡,唯獨對東海事件格外跳腳。 玄機藏在時間線里:對峙發生不到48小時,日本外相巖屋毅就在東盟外長會議上向中國外長王毅發難,聲稱中方“破壞地區穩定”。
巖屋毅的表演堪稱教科書級雙標。 他一邊要求中國“遵守國際規則”,一邊回避關鍵事實: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中國主張以深度2940米的沖繩海槽為界劃分東海專屬經濟區,而日本所謂的“中間線”主張違背大陸架自然延伸原則,更與二戰后《開羅宣言》限定日本領土的條款相沖突。 更諷刺的是,2008年《中日東海問題原則共識》白紙黑字寫明:日本企業參與春曉油田開發需遵守中國法律。 如今日本卻把“共同開發”偷換成“主權共享”,試圖把非法主張包裝成既定事實。
日本此次急吼吼談判,背后藏著三重算計。 首先是經濟牌:美日關稅談判僵持不下,日本2024年對美出口暴跌8%,急需通過對華示好向美國施壓。 其次是資源焦慮:中國在東海“中間線”中方一側加速建造19座油氣設施,日本眼看海底寶藏被開發卻束手無策,只能靠偵察機刷存在感。 最陰險的是戰略捆綁:日本在會談中刻意將東海問題與臺海掛鉤,試圖借美國印太戰略攪混水,換取盟友集體對華施壓。
中國的反制直擊要害。 王毅外長當場揭穿日本“既要挑釁又要談判”的把戲,嚴正聲明兩點底線:東海資源開發是中國主權權利,不存在爭議;臺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不容任何外部勢力干涉。 巖屋毅被懟得啞口無言,最終軟化表態“愿認真對待歷史”。
軍事層面的博弈更凸顯實力代差。 日本派出的YS-11EB偵察機是60年代老古董,最高時速僅460公里,遇上掛載霹靂-5導彈、具備超低空突防能力的“飛豹”,猶如烏龜追獵豹。 而中國選擇服役30年的二代半戰機執行任務,而非出動殲-20或殲-16,分明是用“殺雞用牛刀”的姿態羞辱日本——對付你,二線裝備足矣。
東海防空識別區早已成為中國主場。 這里24小時有解放軍海空力量巡航,052D驅逐艦與殲-16戰機組成立體防御網,衛星和無人機構建的“數字海防”實時監控每一艘外籍船只。 2025年5月,日本右翼分子駕機闖釣魚島,中國海警4艘艦艇11分鐘內完成包抄,艦載直升機5分鐘升空攔截,反應速度堪比反恐行動。
日本并非看不懂形勢。 2024年兵推報告明確警告“避免與中國正面對抗”,但政客們仍沉迷于“美國撐腰”的幻夢。 他們忘了,特朗普政府為鋼鋁關稅對日揮舞大棒時,中國正以每年20%的增速推進東海油氣開發。 當日本還在為老舊F-15J戰機零件斷供發愁時,中國殲-20已實現隱身巡航東海。
30米空中對峙的距離,恰似中日國力的真實落差。 兩架飛機相對速度每秒超200米,一次操作失誤就是機毀人亡。 中國飛行員敢亮實彈貼身博弈,只因身后是24小時待命的東海鐵壁。 而日本偵察機倉皇逃離的身影,早已預示這場較量勝負已分。
#熱點觀察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