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當前最可能擁有核彈或有能力極短時間制造出核彈的國家,不是伊朗,而是烏克蘭。
原因有三:
1. 同歸于盡的民族性格: 烏克蘭與俄羅斯同屬斯拉夫民族,分家僅十余年,民族性格及價值觀相近。若被逼至絕境,同樣可能選擇拉著全世界陪葬。
2. 強大的核遺產與技術基礎: 烏克蘭曾是世界第三核大國,至今仍保有原料與技術,制造核彈并無技術門檻。
3. 迫切的現實需求: 西方尤其是美國的援助搖擺不定。澤連斯基及其核心團隊的平均年齡約在45歲左右,一群血氣方剛的年輕人不可能把命運完全寄托于他人,謀求擁核是必然選擇。
顯然當下事實是“烏克蘭“已擁有或有能力于極短時間內制造出核彈。
不信?
且看下文分析。
一,烏克蘭的核歷史傳承:從“遺產型核國家”到“潛在復核國家”
1,烏克蘭曾是世界第三大核大國。
1991年蘇聯解體時,烏克蘭接收了境內1900余枚戰略核彈頭、約176枚洲際導彈和44架戰略轟炸機,核實力僅次于美俄。
雖然這些核彈頭隨后移交俄羅斯并拆解,但其配套的科研裝置、燃料生產線、彈體總裝廠以及核試驗數據并未消失。
烏克蘭繼承了完整的核工業鏈:
? 原材料:扎波羅熱、南烏克蘭等地的核電站與研究用反應堆仍在運轉,能產生钚-239 副產物;
? 設計與試驗:哈爾科夫、基輔一帶保留有導彈設計院與材料實驗室;
? 總裝與維修: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原南方設計局)具備整機集成能力。
極其優質的“核遺產”,讓烏克蘭被視為“潛在的復核國家”
2,美英法俄四常,沒有兌現或違背了烏棄核換來的安全承諾。
1994 年,烏克蘭在美俄英法四國承諾“主權與安全”下簽署《布達佩斯備忘錄》,將全部核彈頭運出。本意是換取大國安全擔保與經濟援助,但2014 年克里米亞危機、2022 年全面沖突的爆發,在烏克蘭社會內部催生出一句流行語:“放棄核武是歷史性錯誤”。
這種被背叛的心理,為烏政府重新思考“核武保險”奠定了民意基礎。
三、民族性格:同為斯拉夫,極端處皆敢“玉石俱焚”
烏克蘭人和俄羅斯人同屬東斯拉夫族群,語言、宗教、歷史緊密交織,民族性格中皆帶有“極端處拉天下同赴”的悲壯(或瘋狂)。
“邊疆”塑造的倔強基因
烏克蘭意為“邊緣之地”,長久處在波蘭、立陶宛、俄羅斯、奧匈帝國交錯統治之間,形成了強烈的自保與反叛精神。一旦被逼入死角,烏克蘭人傾向以激烈手段實現“同歸于盡式”。
年輕的澤連斯基極其強硬。
澤連斯基在沖突中多次使用“孤注一擲話術”,反復強調“世界若袖手旁觀,核災難將拖所有人陪葬”。這種高強度言辭,本質是典型斯拉夫式“邊緣威脅”策略:口頭上否認擁有核武,行動上不斷制造外界對“烏克蘭或已擁核”的想象。對比特朗普式交易型思維,澤連斯基不會把國家存亡寄托在美國或英法德等國支援上,肯定會尋求更可控的“底牌”——核能力無疑是最具威懾力的底牌。
四、地緣政治:擁核動機、安全困境與外部加持
“核保險”需求空前
俄烏戰線延綿 1,000 余公里,無論北約援助多么源源不斷,只要俄羅斯擁有可公開展示且隨時能用的戰略核力量,烏克蘭永遠在心理層面處于劣勢。要打破失衡,最快捷的途徑莫過于對等核威懾。
北約“灰色支持”烏克蘭擁核。
北約在黑海實行“海上存在行動”,阿利伯克級驅逐艦攜96 單元垂直發射系統,理論上可掛載戰術級核彈頭。同時,北約先進探測、導航、制導技術的共享,也讓烏克蘭自研中遠程導彈(公開射程 1,000 公里級)擁有了攜帶核彈進行戰略打擊的能力。。
對俄羅斯核戰略的模仿和學習。
俄羅斯奉行“核底線”學說,自認為憑借核武即可阻滯外部干預。但這一思維同樣可能啟發烏克蘭:若我也擁核,俄方的核敲打將失去單向優勢。烏克蘭軍事學界一直盛行“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討論,主張以小規模、機動化、低可識別度的钚彈頭作為回應模式——50~90 枚即可完成威懾閉環,而非追求與俄美同量級的龐大庫存。
五、技術可行性:若需要烏克蘭可以即時擁有钚彈。
有充足的原料供應——“反應堆級钚”
烏克蘭境內有 15 座商業核電機組和多座研究堆,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公開數據,其廢燃料中理論每年可分離數百公斤钚。雖然反應堆級钚同位素組成不如武器钚理想,但對于小當量爆轟裝置照樣足夠。
工藝簡單——“钚彈不需離心,降維打擊”
钚核彈最大技術壁壘在化學分離與高精度常溫起爆機構(爆轟透鏡)。相較濃縮鈾路線需大規模高速離心機陣列,钚路線對廠房面積、能源消耗等更友好。烏克蘭保留有蘇聯時代的濕法和干法后處理實驗裝置,若決意轉為軍用,理論縮短研制周期至“2 年以內”并非空談。
有人才儲備——“老專家+新生代”雙保險
據烏克蘭科學院 2021 年數據,該國掌握核工程或放化學、高能物理博士學位的人才約 3,500 人,其中有蘇聯時期參與過彈頭材料項目的資深工程師,也有 2000 年后在美歐高校深造的年輕學者。人才、經驗與外語能力的疊加,使烏克蘭在钚彈全鏈條上并無明顯短板。
發神平臺——“1000 公里導彈”與“外包式核共管”
(1)本土研制:尼波羅彼得羅夫斯克“天頂”系列固體燃料導彈公開射程已突破1,000 公里,完全覆蓋俄羅斯西南部高價值目標。
(2)外部接入:北約可在黑海外圍提供“共管艦隊”,即便烏克蘭彈頭不掛自家導彈,也能與北約艦載垂發系統實現“即插即用”兼容。
六、在烏克蘭看來,擁核收益遠大于風險。
收益
? 威懾效果立竿見影,迫使俄羅斯重新估算升級沖突的門檻;
? 增強談判籌碼,向西方爭取更高層級的安全援助;
? 內部凝聚力提升:宣布“已具備核選擇權”能極大鼓舞國民士氣。
風險
? 國際信譽受損,可能遭遇制裁升級甚至失去部分西方國家的公開支持;? 技術泄露與安全事故隱患,國內多座核設施成為俄軍優先打擊目標;
? 觸發地區軍備競賽,加劇土耳其、伊朗等周邊國家的核焦慮。
但站在澤連斯基及其團隊的角度,烏克蘭都要亡了,世界存在不存在與我何干?
七、為何“已擁核”更符合烏克蘭行為邏輯
時間窗口匹配
從 2014 年危機到2022 年全面沖突,整整 8 年——足以完成反應堆乏燃料钚分離、爆轟工藝驗證與小批量彈頭組裝。多家西方情報機構對烏克蘭核設施的現場核查恰于這一時期因“安全因素”大幅減少,為暗中轉型提供便利。
“三不一可能”操作模式
烏克蘭當前采取的模式可歸納為:
? 不承認:對外仍承諾遵守《不擴散條約》;
? 不否認:高層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多次暗示“保留一切手段”;
? 不展示:未進行公開核試驗,避免觸發制裁;
? 可能使用:在戰時言論中反復強調“若被逼到絕境,將制造全球災難”。
斯拉夫共性——“底牌文化”
俄羅斯堅持“核底牌”讓烏克蘭吃盡苦頭;反過來,烏克蘭若真擁有能夠快速投擲的數十枚钚彈,則可對俄形成心理對等。“你核我亦核”符合東斯拉夫族群一貫的對稱報復心態。
八、結語
綜上所述,烏克蘭“已擁有或最快可于極短時間內拿出核彈”的判斷并非空穴來風,而是同時建立在歷史遺產、民族性格與地緣政治三重支撐上的高概率事件。無論通過自行分離钚、研制小型化爆轟裝置,還是借助北約的“灰色共管”平臺,烏克蘭都握有將核威懾付諸現實的硬件與軟件條件。從澤連斯基近年來的高風險表態,到烏克蘭軍工體系在導彈與核材料環節的“靜悄悄蝶變”,這一切共同構成了強烈信號:當一個民族被逼入生死存亡關頭,同為斯拉夫基因的他們,完全可能復制俄羅斯“核底牌”思維,甚至在某種意義上比莫斯科走得更快、更隱蔽。
烏克蘭到底有沒有核彈?——在缺乏官方承認與核試驗證據的前提下,外界無法給出百分之百的肯定。然而,從動機、能力到時間窗口的三重交集看,“烏克蘭極有可能已暗握核彈,或只差最后一步就能亮劍”這一推論,已成為地緣政治棋盤上任何理性玩家都不應忽視的重要變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