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波特蘭開拓者對陣金州勇士的夏季聯賽,楊瀚森首秀直接把話題拉滿了,數據擺這兒:23分35秒,7投3中,三分球3投1中,罰球4中3,10分4板5助1斷3帽,正負值+19,放在NBA夏聯新人里絕對能排得上號,這不是那種“水分很大的高分數據,更多是場上的存在感和比賽閱讀能力,開場跳球直接搶下球權,接著不斷在進攻端給隊友輸送炮彈,自己也能在內線強打拿分,三分線外還能來一記打板三分,進攻手段多樣、節奏很穩,防守端的護框能力和機動性也都在線,勇士的內線多少有點被他給打懵了,3次蓋帽不全靠身高,更多靠預判和協防出手時機,你說這不是NBA級別的潛質,誰信
當然了,媒體和球迷的反應也是一水的夸,Kurt Nimphius' Hair直接預言他有機會成為NBA球星,還拉比爾·沃爾頓作類比,勇士記者查理·沃爾特更是點贊他的手感和傳球視野,社交平臺那邊“中國約基奇的稱號就刷了屏,說楊瀚森能在20歲打出這樣的首秀,確實讓很多人看到了中國內線的新可能,這氛圍一度有點“提前封神的意思,但懂球的都知道,夏聯表現再好也只是起點,真正的考驗還在后頭
問題馬上就來了,這邊首秀剛剛結束,第二天就要背靠背對陣灰熊,夏季聯賽這種強度對體能要求極高,楊瀚森剛打完一場高強度比賽,緊接著又要面對體型和沖擊力更強的對手,正常來說,新秀連續作戰容易出現體能下滑、動作變形,甚至有受傷風險,更別說他其實帶著腳踝傷勢作戰,這一點是媒體后續才爆出來的,訓練時扭傷了腳踝,首秀就是帶傷堅持,場上有時候移動慢一點其實就是傷勢的反應,這種敬業精神值得點贊,但也讓人替他捏一把汗
這里就要提一嘴中國球員和NBA球員的用人理念差異了,老美那邊夏聯本來就不拼到底,更多是練兵和觀察球員潛力,稍微有點傷就立馬雪藏,保護自己的資產,而楊瀚森這邊剛傷沒好利索就頂上,比賽強度和賽程密度都沒有任何調整,這種“鐵人思路短期看是拼出來了關注度,長期看可能帶來更多隱患,尤其是他還要去打亞洲杯,國家隊任務一接,賽程就幾乎沒有緩沖期,連續高強度作戰,身體能不能扛得住,真是一個問號
再看球場本身,楊瀚森的技術特點很有趣,進攻端不是那種一味靠身體碾壓的類型,更多靠球商和手感,類似組織中鋒路線,高位策應、妙傳分球、順下吃餅都能來一手,防守端護框思路很清晰,喜歡提前預判對手路線,不輕易失位,這種風格其實更適合現代NBA的打法,開拓者如果愿意圍繞他設計戰術,給他更多持球空間,說不定能開發出新的進攻模式,當然,夏聯終歸是試水,常規賽強度和對抗完全是另一套邏輯,屆時能不能撐住,還得再看
外部輿論方面,褒貶不一也很正常,有人已經開始喊他是中國男籃未來門面,也有人冷靜提醒別過度吹捧,畢竟易建聯、王治郅、周琦這些前輩都曾在NBA留下過身影,但能站穩腳跟的少之又少,楊瀚森這批球員從小就接觸更系統的訓練,有海外聯賽的歷練,心態和技術確實都在進化,不過NBA是殘酷的商業聯盟,想在這里活下來,光有首秀的驚艷還遠遠不夠,背靠背打灰熊就是第一道坎,后續亞洲杯再連軸轉,考驗的是身體極限和抗壓能力
說到底,楊瀚森的這波操作確實讓人眼前一亮,既有技術細節,也有拼搏精神,難得的是他在聚光燈下還能保持冷靜和成熟,不是一味打雞血式的“擺爛沖數據,而是真刀真槍打出了內容,不過,帶傷作戰確實讓人有點擔憂,畢竟職業生涯才剛剛起步,后面還有太多硬仗要打,如果一味追求短期曝光和成績,忽略身體管理,可能會重蹈前輩們的覆轍,歷史上這種例子太多了,姚明阿聯都吃過虧,這種教訓如果還學不會,那真的是白忙一場
結尾還是得說一句,楊瀚森的成長路徑已經打開新篇章,夏聯只是序幕,背靠背對灰熊、未來打亞洲杯,都是他證明自己的機會,球迷當然希望他能一路高歌猛進,打出新高度,但更希望他能在瘋狂的賽程和高強度對抗中保護好自己,畢竟,天賦難得,健康更珍貴,NBA的門檻很高,但只有身體和心態都能扛住,才能真正站穩,至于亞洲杯和NBA怎么取舍,這對楊瀚森和中國籃球都是一道不小的選擇題,時間會給出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