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雪兒
在東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的思政課堂上,教師劉強時常面臨一個挑戰:講臺上,他引經據典,講大思政;講臺下,部分學生卻覺得內容“太抽象了”。
這種“距離感”,是當下許多高中思政課堂的真實寫照。4本必修教材、3本選修教材,構成了高中思政課的主要體量。“一些學生不愿意聽、聽不懂,甚至不聽不學,是比較現實的問題。”劉強坦言,教材難度的提升和容量的增大是客觀現實,需要“想辦法在學生可以接受的范圍內,讓他們再悟出一點什么”。
這位工作了6年的高中思政教師,從中學時代就對思政課“感到親切”。高考后,他毫不猶豫地選擇成為東北師范大學的一名公費師范生,主修思想政治教育。2019年本科畢業后,他回到母校的附中任教,成為一名“科班出身”的思政教師。然而,站上講臺后,他很快感受到了瓶頸。于是,他選擇繼續深造,讀了碩士和博士,學習理論,希望能讓課堂更深、更透、更活,把學生的目光留在講臺上。
講故事要“打開歷史縱深”
在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的背景下,劉強一直在思考:該如何面對這一代年輕人,講好“政治課”?
劉強發現,在互聯網時代,思政課教師走進學生內心的難度增加了:在對信息的加工和輸出方面,00后學生表現出超乎年齡的理性,他們對“信息”的質量有要求。
“現在的小孩子,趣味還是挺‘高級’的,那種‘哄小孩’‘吸眼球’的東西,很難抓住他們的心。”劉強提到,此前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北京師范大學專家曾組成“中學生認知特點、思維方式與思政課學習狀況”課題組,對全國7省(市)初一至高三學生進行抽樣調查。調查結果顯示,00后感興趣的信息特征從高到低依次為:觀點新穎、對我有用、有圖有真相、邏輯嚴密,最后才是“好玩有趣”。劉強認為,理論是要擺在第一位的,但是僅有理論深度還不夠,面對高中生,必須做到深入淺出。
如何將那些離學生很遠的東西“拉近”?劉強反對空洞說教,主張將宏大敘事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共同體驗相連接。
講“社會主要矛盾”這個抽象概念時,劉強引導學生思考一個關鍵問題:為什么我國的基本國情沒有發生改變,而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
他想到了袁隆平的故事。“學生發自內心喜愛和敬佩袁隆平,這很關鍵。”劉強對比了袁隆平兩次獲獎的故事:第一次是1981年,他因雜交水稻成果在全國獲得第一個特等發明獎,這主要是表彰他對糧食增產作出的巨大貢獻;另一次是在2018年,他獲得“未來科學大獎”,袁隆平后來在接受采訪時提到,水稻生產要由“吃飽”向“吃好”努力。“科技的進步提供了一個認識和把握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獨特視角,即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我有個觀點,如果老師沒有一定的文史哲素養,很難把思政課講好。”劉強認為,上思政課時,不能只講個例,還要講案例群,用數據和事實支撐。比如,在分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時,他選擇“打開歷史縱深”,展示近千年來中國GDP占世界比重的變化曲線。直觀而鮮明的變化,讓不少學生印象深刻。
在劉強看來,講故事是有標準、有要求、有層次的。在自己的公眾號“青春遇見思政課”里,劉強記錄著他篩選的不少時事素材。但他強調要謹慎:“社會熱點進課堂要把握好三性:政治性、人民性和社會性。”因此,他傾向于選擇一些具有時代性和國民性的熱點現象,比如現象級的電影《哪吒2》、火遍全國的“村超”賽事等展現真善美的話題。而對一些短暫刷屏、獵奇性較強的事件,他則有意保持距離。
好課的標準不只是“熱熱鬧鬧”
劉強認為,真正的備課往往始于第一節課上完以后。“上課時學生會有反饋,可能沉默,也可能參與度高,不時提出問題。”他會詳細記錄學生的想法,一個學期甚至高中3年下來,對比這些記錄,就能清晰看到學生思想覺悟和發言質量的進步軌跡。
電視劇《我的阿勒泰》熱播時,劉強講過一次公開課。當時,一名學生積極互動,當被問及原因時,學生眼含淚光地說:“我的家鄉就在阿勒泰。”因為自己也曾在外求學,劉強不無共情地說了一句:“是不是想家了?”這句話,也讓課堂上的更多學生受到觸動。“這就是教學最動人的地方,一個意想不到的高潮。”他認為,好課的標準當然不只是“熱熱鬧鬧”,而是能引發學生沉思,產生真正的思考。
面對高中生在課堂上的“沉默”現象,劉強拒絕從學生身上找原因。“沉默就是不想搭理你,為啥不想跟你說話?因為你講的話不新鮮。”
劉強分享了自己的一次教訓。在法律與生活課程中,有一節課的主題是“婚姻”。讓學生演完一部涉及離婚的小品后,他問大家有什么感受,全場無人回應。他反思后,將問題改為:“你覺得將來打算結婚時,要不要讓雙方父母見面?要不要經過雙方父母同意?”這些更具體的問題,立刻引發了討論。
他也因此總結出激發學生參與熱情的關鍵:盡量情境化、具象化、生活化,多用代入式提問。而對類似網絡暴力、教育公平等宏大議題,他則選擇引用一些覆蓋面較廣的社會熱點事件,引導學生進行討論。
實事求是比“完美敘事”更可信
在創新教學方式的同時,劉強也感受到思政教師的獨特壓力。一方面,他渴望把思政課“講大”,實現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結合,但也不時感到自身能力的局限,這也是他選擇深造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希望能參與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銜接,讓課堂的內容“有根有魂有深意,有理有趣有實力”。
另一方面,他坦言同行中普遍存在某種焦慮,根源在于復雜現實與課堂倡導的價值之間的張力。“課上講勞動實踐、個人與社會的統一,生活中他們則要面臨找工作、買房等現實壓力。”
劉強認為,思政教師需要做一名“架橋者”,努力幫助學生連接理想與現實。他堅信,思政課教師的使命,在于幫助學生“透過今天的課理解今天的事”,最終在時間的沉淀中,看清社會現實背后的深層邏輯與不變的價值追求。
思政課有千言萬語,哪些話能真的影響學生?劉強認為,思政課應該讓學生感受到:這些理論不是用來背誦的,而是幫助他們理解世界、作出選擇、尋找人生意義的工具。“當課堂能解答學習內容‘和自己有什么關系’‘對生活有什么用’,理論便有了溫度。”
劉強認為,思政課可以從學生關心的學業和就業焦慮、社交困境、意義感缺失等問題切入,不回避理論在實踐中的曲折,展現思考過程而非標準答案,因為實事求是的態度比“完美敘事”更可信。“思政課要真實、接地氣,就必須符合生活的邏輯,在真實的基礎上進行加工。”
劉強曾把思政教材里的話摘錄出來,一筆一劃寫成書簽,在最后一節課送給學生們。他最喜歡的一句話是,“我們生活的世界充滿希望,也充滿挑戰。我們不能因現實復雜而放棄夢想,不能因理想遙遠而放棄追求。”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