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英國媒體公開打臉印度,說他們在之前的印巴空戰中,損失的不是三架陣風,而是足足五架。
緊接著印度第一時間表示,自己確實損失了五架陣風戰斗機,但是相對應的,現在印度也是全世界最了解中國武器性能的國家,他們通過這次空戰獲取了中國飛機和導彈的電子戰信號。
接下來他們將會把中國的殲-10戰斗機和PL-15導彈的電子戰信號共享給“四國機制”盟友及中東客戶,以確立印度“電子戰樞紐”地位。
確實,印度確實是全世界最了解中國武器性能的國家了,畢竟都被直接揍下來了,當然了解了。
打個比方就是,印度人表示自己用臉接拳只為測量對方拳速;又或者中國踹自己一腳,自己成功獲取中國人的鞋碼。
印度的這番話從技術角度上說確實是成立的。現代武器的電磁頻譜特征確如“指紋”,理論上能優化預警系統。PL-15E導彈末端制導信號這類實戰數據也確實珍貴。但問題是正常來說不會有誰的偵察直接用五個價格2億美元的王牌戰斗機來換。單架陣風造價2.44億美元,5架折損12.2億美元,而正常電子偵察成本不足其1%。
更諷刺的是,印度電子戰能力根本支撐不了其吹噓的成果。他們根本沒有辦法獲取任何有效的電子情報,別的不說,陸海空三軍的電子系統甚至都不兼容。印度方面曾經因多兵種協調過程中通信頻道切換失誤,導致4架戰斗機誤聽指令集體跳傘的事情直接,暴露出協同機制徹底崩潰。
系統不行,硬件更是一坨。印軍現役NETRA預警機的EL/M-2075雷達尚未達到實時解析精度。印軍現役主力電子戰平臺在山地環境誤判率高達37%,連過濾民用信號雜波都吃力,卻幻想破解中國加密頻譜,實在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電子戰系統也不行,2024年和美國聯合演習的時候,電子干擾效率的成功率甚至還不到30%。
而號稱“自主開發”的AI電子戰數據分析系統AI-EWDA仍處于實驗室階段,其算法需依賴歷史數據庫訓練,但印軍此前連中國武器的基本電磁特征庫都未建立,純屬“無米之炊”。
即便真捕獲零星數據,中方裝備的動態重置能力也令其價值歸零:J-10C的AESA雷達可隨時跳頻,PL-15E主動雷達僅在末段20公里內開機,且具備低截獲概率特性,此外,該導彈還支持戰時重編程,也就是說就是他們捕獲了當時導彈的電子戰信號也沒有什么用。
這場“電子情報大捷”本質是公關危機下的無奈之舉。本來5月陣亡飛行員軍屬就搞了一次大規模抗議,現在英國人又公開打臉印度,眼看現在印度的遮羞布被解下來了,現在他們急需一場將“戰機被毀”重構為“主動犧牲”的贏學表演挽回這一切。
當然,如果 印度愿意把這樣的事情稱之為贏了,那么中國倒是也不介意讓印度多“贏”幾次。印度拿到了當時我軍的電子戰信號(而且這個信號還是可以不停變更的)。而我們則擊落了更多的印度飛機。最后印度可以喊自己贏了,我們也可以贏。這就叫雙贏。雙贏的買賣當然可以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