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
——習近平
殿前歡(碧云深)
詞作者:衛立中
碧云深,
碧云深處路難尋。
數椽茅屋和云賃,
云在松陰。
掛云和八尺琴,
臥苔石將云根枕,
折梅蕊把云梢沁。
云心無我,
云我無心。
賞析
衛立中(約公元1290年——1350年),字德辰,元代詞人,以才著稱,善書法,隱居未仕。
這首作品以獨特的藝術手法和豐富的想象力,展現了隱士超脫塵世的悠然自得和清雅高潔。此曲不僅因其清新淡雅之意境著名,更向讀者展現了深邃的哲理內涵和令人回味無窮的獨特藝術魅力。
開篇“碧云深,碧云深處路難尋”,短短兩句便為讀者勾勒出一幅云霧繚繞、深邃幽遠的自然畫卷。碧云深處,小路縹緲,道路難尋,不僅暗示了隱士居所的隱秘與僻靜,也體現了隱士超凡脫俗、不問世事的情懷。這種超脫的境界,與喧囂的塵世形成鮮明的對比,世俗而我獨不俗。
“數椽茅屋和云賃,云在松陰”,再進一步,描繪了隱士的居住環境。此間樂,但亦非我所有也,且共租用這人間與自然。數間茅屋與白云一同租借,既別具一格,又充滿陌生化的詩意。白云繚繞在松樹的濃蔭之中,更增添了一種清幽靜謐的氣氛。這種環境描寫,不僅展示了隱士生活的簡樸與寧靜,也體現了他們追求自然、崇尚本真的生活態度。
“掛云和八尺琴,臥苔石將云根枕,折梅蕊把云梢沁”三句,通過一系列生動的動作描寫,展現了隱士生活的細節和情趣。在長滿苔蘚的條石上臥睡,以白云的“根”為枕,摘取梅蕊沁透白云的“梢”,這些看似怪誕的想象,卻巧妙地表現了隱士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生活方式。同時,這些動作也充滿了詩意和美感,讓人感受到隱士生活的幽雅與寧靜。
最后兩句“云心無我,云我無心”,精練有力,蘊含深遠的哲理,是對全曲主旨的總結和升華。云本來就沒有“我”,沒有為我、為私之心;同樣,隱士也沒有世俗的功名富貴之心,他們與云一樣無心,沒有塵俗之心。這種心境的描寫,不僅表達了隱士高潔的品格和優雅的情趣,也展現了他們對人生和社會的深刻理解與超脫態度。
全曲以“云”為線索,貫穿始終,既表現了隱士生活的環境和情趣,也體現了他們的心境和情懷。同時,作者巧妙地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將自然景物與人物情感融為一體,使全曲意境深遠、韻味悠長。
撰稿:張石
誦讀賞析:趙文瑄
欄目介紹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歷史演進中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元曲是元代文學的代表形式之一,是繼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之后,我國文苑里的又一顆熠熠生輝的明珠。元曲語言通俗優美、題材廣泛、風格獨特,反映了當時社會風貌和人民生活。
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新華網聯合主辦,中廣聯合會有聲閱讀委員會和中國和平出版社承辦的“未來講堂——經典元曲誦讀與賞析”活動,是繼“未來講堂——經典宋詞誦讀與賞析”、“未來講堂——名家誦讀賞析經典古詩詞”活動之后,為兩岸廣大青少年精心準備的又一份國學大禮,旨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流傳千年的經典元曲迸發出新的生命力,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綻放出新的時代意義。
兩岸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來源 |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
京彩臺灣
微信號:bjstb201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