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評書影史,有你更精彩
讀書,品詩,看電影
悟人生
我是威評書影史
《游李山人所居因題屋壁》
王維
世上皆如夢,狂來止自歌。
問年松樹老,有地竹林多。
藥倩韓康賣,門容尚子過。
翻嫌枕席上,無那白云何。
這首詩是詩人王維到朋友李山人的居所作客時候,感嘆于朋友的居所閑適和日子的逍遙,于是寫在居所的墻壁上。
世上皆如夢,狂來止自歌。王維在詩的開頭,就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比喻成過眼煙云的一個夢境,說自己可以放下一切,放歌于山林,不問塵世俗事,住在終南山的輞川小居里,體現的是一個超脫世俗、淡泊名利的情懷。
問年松樹老,有地竹林多。這句說的是朋友居住的環境,有松林和竹林。并且屋前松樹都粗壯老成,屋后竹林繁茂。是一個極佳的隱居理想之地。
古人都喜歡用梅蘭竹菊松等自喻,在詩中用松樹頑強的生命力,還有竹子的竹節節節高的豐茂,堅韌而剛強,象征著詩人的高潔品格和旺盛的生命力。
藥倩韓康賣,門容尚子過。韓康和尚子都是著名的隱士,在詩中,詩人表達的是對像韓康、尚子這樣的高士的向往。平日里采采藥,隱士間往來做客,聊聊彼此的心得體會,這樣的日子平淡而閑暇。因為這個時期,王維已經處在隱世的階段。這才是詩人想要的生活!
翻嫌枕席上,無那白云何。詩人對于曾經的那些世俗之樂十分厭煩,渴望的是像白云一樣的自在和無拘無束。這是他對山林生活的熱愛和對自由的追求。
總的來說,這首詩讓人們感受到的是古人一種在山居生活中的自在和寧靜,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的熱愛和對隱逸生活的向往。
也可以說,這是詩人對于人生的一個感悟,他看透了人生,把自己的感悟通過詩來表達得很通透。
說起王維,他是唐朝著名的詩人,作為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一生寫了大量意境優美的田園詩,人稱“詩佛”,就是因為他篤信佛教,許多山水田園詩又富有禪意。
他成名很早,據說九歲就能寫詩,那首膾炙人口,位列中小學必背古詩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就是他在十七歲時候所作。讀起來滄桑憂愁的意境,誰能想到這竟然是一個陽光少年所作?
他可謂是個高才,書法、繪畫水平都很高,音樂造詣更加高,不到二十歲就已經名滿長安,妥妥的一名文藝青年,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一個十足的網絡達人!
因為他經常出入官宦權貴之門,充分展示著自己的才華,年紀輕輕就步入了仕途。可是和很多大唐的著名詩人一樣,他雖然有名,但卻官場不順。幸運的是,總體來說沒有經過大風大浪,過著衣食無憂,悠閑自在的生活,當官隱居兩不誤。
他之所以想當隱士,是因為他是一個理想型的人格,自己沒什么大的追求,事業太順了,可是樂師又不是他想做的,因為約束太多。于是在二十七歲就攜妻子隱居淇上,打算什么都不想地草野一生,畢竟不差錢,過自己簡單富足的小日子多好,哪來那么多爾虞我詐?
可是人生給他開了個玩笑,五年后妻子去世,這對剛過而立之年的王維來說,真的有些備受打擊。三年后他再次出仕,在名相張九齡的提攜之下,他重入官場,就是不想在閑暇中過度思念。有點事做可以忘卻一些思念的痛苦。
可是隨著張九齡被罷相,讓他對復雜官場再一次失去希望,心累了,不如歸隱好點?不問廟堂之事,只相忘于江湖,這樣的人生理念開始占據了他的內心。
和張九齡分別的時候,他寫了一首詩和張九齡相約一起歸隱,那時候他已經堅定了自己想要出世的內心,他的理想就是擁有一處庭院:
舉世無相識,終身思舊恩。
方將與農圃,藝植老丘園。
說是這么說,可是,當時的權相因為他和張九齡交好,怎么能這樣就放過他?于是讓他出使塞上。而王維為官處世的原則是順應潮流,這也是沒辦法,想隱居,沒有經濟基礎怎么行?修建輞川別業,那是需要錢的。
而他度過了李林甫當權的十七年間,安史之亂的那幾年,靠的都是這個原則。不然他哪里能最終致仕安落輞川別業?
歷經一生坎坷,他也感悟到了“世上皆如夢”,既然什么都是夢,那么何必強求?這也是他用了一生來體驗。
-作者-
威評書影史,自評自說自開懷,更多詩評、書評、影評,給您不一樣的感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