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間,各地博物館熱持續升溫。近期,江蘇無錫博物院的“金匱遺珍典藏精品文物展”,以及多場景數字影像技術的探索體驗展,將傳統藝術與現代科技完美融合,在炎炎夏日,吸引游客前往感受文化瑰寶的獨特魅力。
這次展覽共選取無錫博物院典藏精品文物60多件,其中,一級藏品有13件,以書畫展品為主。展覽中,朱元璋寫于元末的行書手諭卷,頗為引人矚目。
無錫博物院工作人員李靜遠:元代朱元璋的行書手諭卷非常難得。很多觀眾就在問,為什么是元代朱元璋?因為那個時候他還是吳王,是明朝還沒有成立的時候。上面寫的吳王親筆,就是他對部下徐達傳達新的指令。
這件行書手諭卷,共14行,118字,卷首尚為楷書,后半段漸趨行楷,頗有氣勢。還有一件書畫作品,是鄭板橋最為擅長的蘭竹石。
李靜遠:可能文人歷代都很喜歡畫蘭竹石,這能體現出文人的一種風骨,但是蘭竹石在鄭板橋筆下,可以看到它氣勢磅礴的感覺。
同步展出的還有明代金絲發罩、唐寅的《秋林獨步圖軸》等多件珍品。
與此同時,博物院利用數字技術正在進行的多場景XR擴展現實探索體驗展,也讓喜歡互動體驗的觀眾,感受到盛唐洛陽、絲綢之路的市集繁華,和文物背后的鮮活時代。
李靜遠:文物不是獨立存在的,文化也不是一個個體,所以我們通過AR(增強現實)、VR(虛擬現實)、3D建模等手段,為觀眾創造文物所在的時代、文化空間,可以讓觀眾更加立體鮮活地感受到古代的這種文化氛圍。
數字時空之旅領略明代《坤輿萬國全圖》
現在很多博物館正在采用虛擬現實等數字技術,助力觀眾沉浸式感受和了解眾多珍藏文物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故事。南京博物院近日推出的“觀天下·坤輿萬國全圖”特展,通過數字技術領略這幅明代中文版世界地圖的風采。
明萬歷年間的《坤輿萬國全圖》是南京博物院的鎮院之寶之一。400多年前,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和明代學者李之藻聯手繪制了這幅地圖。
南京博物院副研究館員高杰:這張圖是目前國內現存最早的,而且是最完整的中文版的世界地圖,它的信息量十分豐富,1602年第一次繪制完成,1608年經過宮廷畫師的補摹描繪重新上色。
展柜中,《坤輿萬國全圖》彩色摹繪本靜靜鋪展,細膩的線條勾勒出橢圓形的世界輪廓,打破了“天圓地方”認知。
地圖上的“奇獸圖鑒”尤其耐人尋味,既有鱷魚、犀牛等當時已知的真實動物,也有長著翅膀的神獸這類只存在于傳說中的生物。這些圖案并非隨意繪制,地圖旁的注文里,藏著航海家們的所見所聞。
高杰:所以可能在繪制這張地圖的時候,有的動物是聽說的,而有的動物是在某種書上看到了,就把它畫在上面了。很多注文上面講了當地的一些物產、個人情況、風俗,還有一些動物,他們就把當時一些動物畫在了地圖上。
如果說古地圖是“靜態的歷史”,那展廳一側的“坤輿萬國全圖VR沉浸展”就是“流動的時空”。400平方米的空間里,觀眾戴上頭顯裝置,瞬間“登”上明代商船。
南京博物院VR策展團隊展覽運營策劃徐小虎:我們利用大空間VR(虛擬現實)技術,簡稱LBE(沉浸式大空間),把不曾看到的場景通過建模3D的方式完整地呈現出來。佩戴上頭顯設備后,每個不同的點會實時渲染不同的畫面。
觀眾:非常有收獲,一開始看《坤輿萬國全圖》只知道是一張圖,但是通過這個展示,它就會變得特別具體,就會知道里面所有的故事。
《坤輿萬國全圖》沉浸式展覽7月10日開展,提醒大家,線上預約VR展就能免當日南博門票。
數字技術賦能讓千年石窟“活”起來
在浙江杭州,運用數字技術來呈現的“相無古今——石窟藝術超感沉浸體驗”展覽,正在浙江省博物館的之江館區進行。
來自敦煌、麥積山等七大石窟的81件套文物,正在浙江省博物館之江館區,以“實物+數字沉浸體驗”的方式呈現。借助穿戴式VR虛擬現實體驗設備,觀眾能置身于克孜爾壁畫、龍門碑刻等珍貴文物場景,展開全景漫游,了解石窟藝術不斷演變發展的過程。
觀眾章女士:融合得非常好,也讓大家體驗到了MR(混合現實),又體驗到了VR(虛擬現實),讓我非常想去敦煌莫高窟。
展覽由物質現實區域、增強現實區域、虛擬現實區域組成,數字技術的賦能,突破了物理時空的限制,實現文物展示的多維延展,引領觀眾進行沉浸式、互動化的體驗。
策展人趙梓君:它是一個科技和內容結合的展覽,整個交互是比較有趣的,讓文物能夠“活”起來,更貼近。
(來源:央視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