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北京春天一刮黃沙,窗臺上落一層土,空氣里帶著股土腥味,大伙兒抱怨歸抱怨,可能沒細想,這些沙子多半是從北邊蒙古國飄過來的。
那兒七成多的地方都成了沙漠,風一吹,沙子就順著氣流往南跑,這事兒不光是生態差,背后還繞著一堆扯不清的彎彎繞。
蒙古國自己愁,咱們也跟著受影響,這沙子到底該咋治呢?
信息源: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請理性觀看
蒙古國的沙子
早年間,蒙古國可不是這樣,那會兒草原一眼望不到頭,牧民騎著馬趕牛羊,一片草啃得差不多了,就挪到下一片,草能慢慢長回來,日子也算安穩。
可后來蘇聯管著的時候,改了規矩,把牧民圈在一塊地上集中放牧,牛羊只能在這一片啃,草剛冒芽就被吃禿,等想換地方,周圍早就沒好草了,一來二去,好好的草原就成了光禿禿的土坡,風一吹,土就飛起來了。
蘇聯沒了之后,蒙古國想自己搞經濟,一挖地下,發現全是寶貝,煤、銅,尤其是南戈壁那邊,礦脈成片。
為了賺錢,開始拼命挖,重型卡車在戈壁上軋出深深的車轍,礦坑像爛瘡一樣留在地上,挖出來的土堆得老高,風一吹就成了沙塵。
現在挖礦能占他們 GDP 的兩成多,出口的東西七成都是礦,經濟靠這個撐著,可戈壁上的沙子也越來越多。
更麻煩的是放牧,牧民世世代代靠牛羊過活,草原少了,大家反倒覺得 “多養點才能多賺錢”,結果牛羊越養越多,人均快 20 頭,草根本不夠吃。
現在蒙古國每年沙漠還在擴,差不多一年能吞掉幾十個北京城那么大的地方,水也越來越少,天越來越干,下雨也比以前少了。
這么一來,沙子更沒地方擋,風一刮就往南跑,不光咱們受影響,有時候連江浙一帶都能飄到。
中國的治沙
有人可能會說:“他們的沙子,讓他們自己管去。” 可沙子不認國界啊。
咱們從幾十年前就開始在北方種樹,東起黑龍江,西到新疆,種出了一條防護林帶,就是想擋擋這些沙子。
可蒙古國那邊沙漠化不停,這邊樹長得再密,也架不住北邊天天刮沙,就像鄰居家院子里堆著一堆土,風一吹,自家院子也落灰,總不能光掃自家,不管鄰居吧?
所以這些年,咱們沒少幫蒙古國想轍,2014 年就給了1000 萬,讓他們買樹苗、雇人治沙;派專家過去,教他們怎么選適合當地的樹苗,怎么挖坑栽樹成活率高;還辦了培訓班,讓他們的人來學,回去教更多人。
這兩年更具體,內蒙古的治沙隊過去,帶著麥草,教他們把麥草剪成段,在沙地上扎成一個個方格,沙子就被固定住了,不容易被風吹跑。
農業專家幫著算,一片草場能養多少牛羊,超過這個數就得減,別讓草被啃光,甚至幫著建了幾個氣象站,提前說啥時候有強風,讓他們早做準備。
經濟上,咱們也是蒙古國的 “大客戶”,他們挖出來的煤,八成都是賣到中國的,這筆錢是他們外匯的大頭,能穩住老百姓的日子。
咱們這邊呢,衣服、家電、日用品往那邊運,蒙古國超市里,不少東西都是 “中國制造”。
說白了,兩國日子早綁在一起了,他們的沙子少了,咱們空氣才能好;他們的經濟穩了,才有力氣治沙,不然光顧著填飽肚子,哪有心思管沙子?
蒙古國的難
可幫忙歸幫忙,蒙古國這邊總有點放不開,這事兒跟老早的歷史扯得上關系,以前他們曾是清朝的一部分,后來在蘇聯幫著下獨立了,對 “被大國影響” 這事兒特別敏感。
現在總提 “第三鄰國”,跟美國、日本走得近,其實就是想找個平衡,怕跟中俄走太近,自己說話不算數。
就說治沙吧,咱們提議在邊境一起種片樹,像兩家合修一道籬笆,誰也別讓沙子吹到對方院子里。
可他們議會里有人嘀咕:“這會不會讓人覺得咱們聽中國的?” 之前說幫著種 10 億棵樹,保證能活,可他們又擔心,樹是種了,挖礦、放牧的活兒少了,老百姓沒錢賺咋辦?畢竟現在礦業和畜牧業是他們的主要飯碗。
這種防備心,讓不少事推進得磕磕絆絆,比如咱們捐的錢,買了樹苗雇了人,可種下去的樹,三分之一都枯了,要么是沒管好,要么是選的樹苗不對,一起建的氣象站,數據也沒好好共享,有時候沙塵暴都刮過來了,他們才慢悠悠發消息。
他們總怕“欠人情”,怕欠多了說話沒底氣,可沙子不等人啊,一年年往外擴,再拖下去,別說放牧挖礦,可能連住人的地方都得往后退。
破局的法子
蒙古國現在的處境,說簡單也簡單,想治沙,就得少放牧、少挖礦,可少了這些,經濟撐不住,想搞經濟,就得接著放牧、挖礦,可沙子越來越多,最后啥也落不著。
這越搞越糟的死循環,光靠他們自己解不開,也不能光指望咱們一頭熱。
最實在的,是把 “治沙” 和 “賺錢” 綁在一起,比如現在國際上流行 “碳匯交易”,樹能吸收二氧化碳,吸收得多,就能折算成錢,賣給那些需要減排的國家或企業。
蒙古國地方大,如果能把大片沙漠變成樹林,這些樹就能換成真金白銀,治沙不光能擋沙子,還能賺錢,老百姓自然有動力干。
再就是放牧得 “講科學”,不能再像以前那樣,想養多少養多少,得按草場的“飯量” 來,草長得快,就多養點,草長得慢,就少養點。
還能種點長得快、營養高的草,不用擴大草場,牛羊也能長膘,牧民照樣賺錢,草場壓力還小了。
兩國還得把 “規矩” 定明白,比如設個治沙獎勵基金,蒙古國治好了多少沙地,咱們就按面積給獎勵,干得越多拿得越多,誰也不欠誰的。
再建個沙塵暴聯合預警網,一有苗頭就互相說一聲,提前讓老百姓關好門窗,別讓沙子影響日子,畢竟沙子刮起來的時候,可分不清哪粒來自蒙古草原,哪粒來自中國戈壁。
這兩年,能看出點變化,蒙古國有些牧民開始試著減牛羊數量,種點優質草,發現收入沒少,草場還變好了,咱們教的麥草方格固沙法,在他們南邊戈壁試了幾塊地,沙子真的沒以前飛得厲害。
去年兩國簽了協議,要在邊境種 500 公里的防護林,推土機開過去,中國工人和蒙古工人一起挖坑、栽樹,休息時還能聊幾句,倒像一家人修院子。
參考文獻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解碼大國治沙的內蒙古方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