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就是力量》雜志創刊70年來,如同一把鑰匙為青少年打開科學之門。
正值高考志愿填報季,那些曾經在少年心中萌芽的科學夢想,正成為極具吸引力的職業方向。
讓我們通過《知識就是力量》雜志“少年科學家養成記”系列文章,探尋從興趣萌芽到專業深耕的成長密碼。
雜志中本系列文章集結了頂級專家陣容。他們既有來自國家級科研機構的資深研究員,也有頂尖高校的學科帶頭人;既有參與國家重大科技工程的科研骨干,也有扎根野外、守護祖國綠水青山的生態衛士。
他們不僅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科研成果,更以豐富的實踐經驗為青少年描繪了最真實的科學家成長圖景,為年輕一代搭建起通往科學殿堂的階梯。
科學啟蒙:好奇心是最好的老師
北京交通大學張興華在《少年物理學家養成記》中,回憶童年時對"為什么月亮上的天空是黑色"的追問,這個簡單的問題最終引領他走向物理學研究;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馮利民在《少年動物學家養成記》中談到,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就是通過童年對周圍昆蟲的仔細觀察,寫出了《昆蟲記》。青少年從觀察昆蟲、觀察鳥類入門,就可以獲得了一張通往自然劇場的門票。
科學啟蒙往往始于最樸素的"為什么",好奇心是最好的老師。
學科選擇:跨界融合的新賽道
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尉佳在《少年海洋地球物理學家養成記》中,將物理學原理與海洋勘探相結合,用聲波這把特殊的"刀"來"切開"地球內部結構;北京郵電大學計算機學院王曉茹、徐童在《少年人工智能學家養成記》里,展示了如何讓AI大模型成為科研助手,將編程效率大大提升;中國氣象局地球系統數值預報中心王富在《少年氣象科學家養成記》中提到,現代天氣預報的核心技術——數值天氣預報是一個數學、物理和計算機等多學科交叉的領域。
這告訴我們,學科邊界正在模糊,交叉融合催生無限可能,而打好數學、物理等基礎學科根基,才能在新的交叉領域游刃有余。
成長密碼:堅持是科學家的必修課
中國航天員李慶龍在《少年航天員養成記》中詳細記錄了航天員需要經受的嚴酷訓練;北京科技大學固體化學研究所曹宜力在《少年化學家養成記》文中講述他圍繞稀土設計并合成新型零熱膨脹合金的過程中如何在失敗中堅守初心;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孫丹輝的文章《少年古生物學家養成記》則記錄了他克服西藏的高原反應、頂住了新疆的炎炎烈日、走過了甘肅的泥濘蜿蜒,在科研路上探尋生命演化的歷史。
這些故事印證了一個真理:科學之路從無坦途。但正是這些挑戰,淬煉出了科學家最可貴的品質。
使命擔當: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少年水文地質學家養成記》提到,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王文中團隊常年深入地下,評估地下水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像守護"地球血液"般監測著地下水的變化;中國農業大學劉升學在《少年糧食育種學家養成記》中講到,他們用牙咬、用眼瞪,憑借實踐經驗對成千上萬的雜交組合進行篩選,培育出更優質的種子。
科學探索既要有仰望星空的胸懷,也要有腳踏實地的堅持。正如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張海澄在《少年醫學家養成記》中所感悟的,從醫不僅是職業選擇,更是一份守護生命的承諾。這些科學家用行動詮釋著科研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
從錢學森、華羅庚等科學巨匠,到今天這些“少年科學家養成記”系列的主人公,《知識就是力量》雜志見證了一代代科學追夢人的成長。
當又一批青少年面臨人生選擇時,愿這些故事能帶來啟發:在"熱門"與"熱愛"之間,不妨聽從內心的召喚;在"功利"與"理想"之間,不妨選擇更遠大的志向。因為科學的力量,終將引領我們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責任編輯|趙青云
運營編輯|趙青云
質量審核 | 王維嘉 何鄭燕
知識就是力量
現訂購2025年
定價360元
把一整年的知識抱回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