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1月29日 23時50分】 “司令員,氣溫又降了十度,再不讓部隊生火,弟兄們要被凍傻!”夜色中,警衛員幾乎是喊著沖進了宋時輪臨時指揮所。宋時輪只回了一句:“火不能生,暴露目標就全完了。”這短短一句,把長津湖前線的緊張、寒冷與決絕勾勒得淋漓盡致。
很多朋友見到上面這句話時,都會想起今天我們要探討的主題——文章標題本身提出的疑問:倘若第九兵團真的像鋼箍一樣把陸戰一師等十萬美軍牢牢鎖在長津湖周圍,能不能把他們全數吃掉?答案遠比一句“可以”或“不行”復雜得多。下面的時間線、戰術細節與后勤現實,或許能幫大家看得更透。
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13日,長津湖一帶溫度最低記錄到零下40攝氏度。志愿軍在大雪夜里突然發起攻擊,陸戰一師、步兵第7師、英軍與韓軍部隊被切成數段。宋時輪的目標并非簡單地殲滅,而是配合東西兩線整體作戰,拖住、遲滯、迫使其撤離興南港。戰略意圖擺在那兒,拼光自己也未必能換來“全殲”二字。
大家常說:“把他們圍起來就是鍋里魚?!笨僧敃r第九兵團六個軍、十八萬人,真正到達戰場的只有十四萬上下,再刨去途中凍傷、傷病、迷路的,能握緊武器沖鋒的約十萬人。即便十萬人不眠不休連續作戰,要想短時間啃掉十萬高度機械化的美軍,也得滿足幾個前提: 一是彈藥與口糧充沛; 二是能有效遮蔽己方行蹤,避免空中偵察; 三是能切斷美軍空投補給與炮火支援。 遺憾的是,這三條當時一條都不算充足。
先看后勤。很多戰士身上穿的是在吉林火車站臨時換來的單層棉衣,褲腿還是夏褲改的。行軍途中,每人每天不到三兩炒面,“吃雪解渴”是常態。反觀陸戰一師,盡管裝備并非人人羽絨,但美軍有羽絨睡袋、羊毛大衣和全天候熱食。更關鍵的是,第一批空投藥品、壓縮干糧、汽油與槍械零件在史密斯師長的調度下源源不斷。光憑這一點,就注定了雙方在體力與耐寒上的差距越打越大。
再說武器火力。美軍大口徑榴彈炮、105毫米無后坐力炮、M26“潘興”坦克、F4U“海盜式”與B-26“入侵者”輪番出場。第九兵團的炮兵團卻大多被迫拆散,隱蔽在山谷深處,以迫擊炮為主。一旦暴露陣地,立刻遭到空中火箭彈與凝固汽油彈覆蓋。志愿軍靠近肉搏時往往能得手,可一離開近身距離就要挨炸,傷亡揚升。假設圍困圈真的合龍,后續清掃戰怎么打?缺乏足夠炮火,缺乏步坦協同,靠夜襲和近戰耗時間,美軍空軍正好利用白天往里狂投補給,甚至投來便攜式熱源。拖得時間越久,變數越大。
有人拿粟裕與華野經典的孟良崮或魯南穿插來類比,認為如果粟裕指揮,包圍一定更緊。不可否認,粟裕的穿插戰術爐火純青,但朝鮮的地形與山東、蘇北完全不同:冰封半畝地,抬頭就是嶺,玉石般的浮冰阻斷道路;再加上美軍通信、導航、反炮兵雷達都在手。粟??v使身臨前線,也要面對同樣的氣溫、補給和空中威脅。作戰藝術無法徹底抵消客觀條件。
再換個視角。即便第九兵團能在12月8日前讓26軍搶占獨秀峰,堵死陸戰一師南撤通道,美軍也并非毫無后手。東海岸的興南港當時停泊有7萬余噸載荷的運兵船,美第3師、第1海軍陸戰師預備旅隨時待命。加之海軍艦炮射程覆蓋岸基機場,美軍的火力投送與疏散效率并非第九兵團所能想象。簡單一句話:他們被圍,但沒有被屏蔽。
值得一提的是,美軍的戰場自救體系極其成熟。陸戰一師每個排配有專職救護兵與攜帶嗎啡、血漿的小分隊。志愿軍往往需要背著傷員連夜翻山,美軍卻能在六小時內完成戰術后送;再加上CH-34直升機從興南港起飛點對點吊掛,圍而不殲的風險顯而易見。戰斗不是單純的“人民戰爭”對“現代軍隊”,而是體系與體系的碰撞。
有朋友問,那要是蘇聯遠東空軍派兩個殲擊機團、一個強擊航空兵師直接駐守吉林、無條件掩護志愿軍空域,結果會否逆轉?理論上,空中威脅下降后,補給線壓力會減小;大口徑火炮能進一步前送,打掉美軍的野戰機場與塹壕??蓡栴}又繞回到后勤。零下四十度,普通汽油呈半蠟狀,重炮缺防凍液,柴油機火花塞失靈。這些都需要規模巨大的技術與器材支撐。斯大林當時已經在談判桌上扯皮,愿意給的只是非編制顧問和部分空軍志愿隊。換言之,空中公平的時間窗口極短,不足以支撐殲滅戰所需的火力連續性。
再往后看,宋時輪12月11日發布命令,讓38軍接替26軍堵截美軍側翼。然而,此時第九兵團已經在前線凍傷近三萬人,被服難以更換,機動能力驟降。即使堵得住,美軍依靠充足彈藥與坦克炮火從包圍圈鑿開缺口的可能依舊很大。宋時輪最終改為“分割、殲滅一部、迫敵撤退”并不意味著他缺乏進取心,而是權衡生存與結果后的現實選擇。
戰斗結算數字放在眼前:志愿軍傷亡四萬七千余,美軍傷亡過萬,其中凍傷占比近七成。陸戰一師雖然損失7000多人,但仍保持建制突圍到興南港。單從這組數據就能看出,“全殲”與“重創”之間隔著一條后勤的鴻溝。把這一點講清楚,也就能理解毛主席為何電令嘉獎:第九兵團的任務從來不是孤立地殲滅一師人馬,而是以有限代價爭取戰略主動,把杜魯門打算的“圣誕節前收尾”夢想砸碎。
實際上,長津湖戰役后的半個月,聯合國軍主力被迫南撤至三八線以南,而志愿軍則獲得了喘息時間,重新整編。倘若真把十萬美軍都埋在冰雪里,第九兵團勢必再付出數倍傷亡,第二、第三批替補部隊尚未趕到,東線兵力真空可能誘發奪島或本土反撲,那就得不償失。用宋時輪自己的話說:“有命吃肉,還得留命守鍋。”
簡而言之,把美軍牢牢圍住固然痛快,但在1950年冬天那片冰封的群山之間,缺衣少彈的第九兵團要想把十萬裝備精良、通聯順暢且擁有制空權的美軍全部解決,幾乎不可能。戰役已經盡了最大努力,能夠以高昂代價挫敗對手的整體企圖,本身就是奇跡。對比現實條件和可能結果,這一仗的價值遠高于數字上的“全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