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946年6月,國共全面內戰爆發。蔣介石在美援支持下調集重兵,意圖通過“全面進攻”迅速消滅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
在華北地區國民黨方面計劃奪取戰略要地張家口,打通平綏鐵路和平漢鐵路北段,從而將中共控制下的晉察冀解放區切割開來,制造包圍態勢。
這一計劃的核心在于先打張家口,控制鐵路干線,形成戰略分割,并以武力逼迫中共在政治談判中屈服。
為了粉碎國民黨的戰略圖謀,中共中央和晉察冀、晉綏兩大軍區高層決定實施“先發制人”的戰略。
目標就是攻占晉北的關鍵節點——大同,大同位于山西北部,是閻錫山晉綏軍在山西北部最大的據點。
一旦攻下大同,一方面可以并以此為支點徹底肅清山西北部的閻錫山勢力,另一方面可以晉察冀與晉綏解放區之間的聯系,使我軍兩大根據地徹底連成一片。
從地圖也可以看出晉綏軍區和晉察冀其實中間就隔著一個大同,只要大同被攻下局勢就會截然不同。
根據部署,聶榮臻與賀龍聯合指揮晉察冀、晉綏兩地主力部隊,成立大同前線指揮部,由張宗遜任司令員,羅瑞卿任政治委員。
此戰我軍參戰兵力涵括了晉綏軍區賀晉察冀軍區兩大軍區,總兵力達到15萬人,而作戰目標大同內的守軍只有兩萬余人。
按照道理來說我軍擁有如此巨大的優勢,應該可以快速拿下大同才對,為何此戰卻先勝后敗?
02
首先看兵力部署,我軍參戰兵力約30個團,涵蓋晉綏第三五八旅、晉察冀第三縱隊第七、第八旅,第四縱隊第十旅、教導旅以及各地游擊支隊和縣大隊等部隊。
配屬炮兵力量也達到一定規模,包括十余門山炮和三十余門迫擊炮。
國民黨大同方向由第二戰區北區總指揮楚溪春負責防守,防守兵力總數達2萬3千余人。
其中主力只有一個暫編第三十八師,另有保安總隊、交警隊、新編騎兵第五、第六師、第四十三軍通信營等。
南郊以暫編三十八師為主,負責防御七里村、水泉灣、周家店等要點;
東郊由第一團一部及地方保警大隊防守沙嶺、曹夫樓一線;
北郊由總部直屬部隊和馬占山部守御白馬城、操場城等地。
機動兵力部署于城內,隨時準備機動反擊。
盡管整體兵力不如我軍,但憑借堅固工事、豐富守城經驗以及空軍與裝甲車輛支援,城防體系頗為嚴密。
1946年7月20日,解放軍攻取應縣,戰役正式打響。
至7月底,外圍作戰基本結束,我軍占領懷仁、口泉等地,包圍大同城。此時,晉察冀、晉綏聯軍已基本完成合圍,準備發起總攻。
然而,從8月初開始,攻城戰就陷入困境。
由于大同城防堅固、敵人火力強大,加之我軍攻堅經驗不足、重武器缺乏,導致戰事遲緩。
城東沙嶺方向的戰斗尤為激烈,晉察冀教導旅數次攻擊未果,邱蔚率晉察冀第四縱隊第十旅增援亦遭重挫。
城南方向,八旅與劉蘇部攻占部分外圍據點,但在攻擊飛機場時傷亡嚴重,戰況反復。
即使如此,解放軍仍在各方向逐步推進:8月底攻克曹夫樓、南廟;9月初控制東關、西關車站。
至9月7日基本清除大同外圍防御體系。若按此趨勢發展,大同城失守似已是時間問題。
03
此戰的變數就在于傅作義。
因為大同被我軍左右夾擊,閻錫山的晉綏軍在抗日戰爭中也損失慘重,根本無力支援,可以說大同就是必死之地。
然而在大同戰役進入攻堅階段之際,國民黨方面發生關鍵變化。
9月初,蔣介石親自督促傅作義支援大同,并將大同由閻錫山管轄轉至傅作義控制。
這一命令立即調動了傅作義的作戰熱情,既然把地盤劃分給他了,那么自然就要努力作戰了。
為了增援大同,國民黨傅作義所部調動了北平駐軍第三十五軍、暫編第三軍及四個騎兵縱隊共計3萬2千人,組成大軍向大同方向增援。
傅作義選擇了極具戰略眼光的一著——并未直取大同,而是突然轉向,攻擊我軍后方的集寧。
9月5日,傅軍攻陷卓資山,我軍倉促調集第三五八旅增援。隨后又將第一縱隊兩個旅、第四縱隊一個旅北調,企圖集中兵力殲滅傅部援軍。
然而這一部署反而削弱了我軍在大同城下的包圍攻勢,使攻城主力兵力不足,未能一鼓作氣拿下城池。
9月9日,傅軍攻抵集寧外圍,空軍支援密集,暫編第十一、第十七師與新編三十一師多路推進,向臥龍山、南營房等高地發動猛攻。
9月11日下午,我軍反攻成功殲滅部分傅軍,但未繼續擴大戰果,而是選擇西進攻擊第一〇一師,結果遭遇強烈反擊,戰場僵持。
傅作義識破我軍戰術意圖,抓住機會轉守為攻,調集重兵反撲集寧。
我軍因疲憊、傷亡重,加之城市守備空虛,9月13日晚被迫放棄集寧。
集寧已失,再攻大同其實就已經沒有意義了。9月14日,為避免被傅部從后方包抄,大同前線指揮部命令部隊撤圍。
就這樣,大同集寧戰役由勝轉敗,我軍在兩個戰場均未達成預定目標。野戰軍撤回休整,戰役宣告結束。
04
大同戰役的失利直接導致了華北戰略局勢逆轉。
9月下旬,趁解放軍主力疲憊不堪,國軍第36集團軍突然對張家口發動進攻。因守軍兵力空虛,僅有一連防守,最終張家口迅速失守。
張家口作為晉察冀解放區首府,其失守不僅是戰略要地丟失,更在政治、心理層面形成重大打擊。
至此整個晉察冀軍區陷入長期被動局面,戰役成果盡失,士氣受挫。
大同集寧戰役的失敗,并非由于兵力不足,相反我軍兵力達到了國民黨守軍的六倍之多。即使加上傅作義的援軍,我軍可用兵力也是敵軍的三倍。
后續我軍內部討論此戰的失敗在于指揮上的混亂與失誤。
第一,戰役目標不明確。圍繞“攻城”與“阻援”之間反復搖擺,致使兵力調動混亂,未能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導致攻城不成、阻援亦敗。
第二,輕敵冒進。指揮部對傅作義的判斷明顯失誤,未預料其會迅速集中兵力從集寧迂回打援,致使我軍后方突然受威脅。
第三,重兵分散,戰役計劃隨局勢搖擺。集寧之戰原本可堅守待援,卻主動出擊,反被敵軍各個擊破;大同方面則在關鍵時刻抽調兵力北上,導致攻勢中斷。
羅瑞卿后來坦言:“這是一次戰役方針不對,在執行戰役時又無明確計劃......完全違反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典型戰例。”
雖然大同集寧戰役失利,但這場戰役也為中共提供了寶貴的戰略經驗與教訓。
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必須集中兵力,選擇局部優勢、速戰速決,不能像此戰一樣在多個戰場猶豫不決。
后來諸如蘇中戰役、魯南戰役中,我軍吸取教訓,往往能夠在相對劣勢下組織精確打擊,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最終取得一系列勝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