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讓如雪:失語中的精神豐碑
——讀薛曉康的《特別能謙讓》(點擊標題可進入閱讀)有感
- 賈洪國
在部隊時,就喜歡閱讀薛曉康老師的新聞作品,退伍回到地方,能讀到他文章的機會就少了,只有電視軍事節目中,能聆聽到他的解說詞風采。所以,一直沒有見到過他本人。
直到2025年7月10日《雪域老兵吧》推出了薛曉康的《特別能謙讓》一文,仔細拜讀后,一種深沉的“失語”迎面襲來:那些曾用腳步丈量雪域高原的“老西藏”們,在功勛與歷史面前集體噤聲,將無數驚心動魄的細節封存于沉默之中。當張小康在《雪域長歌》中艱難拼湊父親張國華軍長的零星片段,當譚戎生面對探訪者只能無奈展示父母家書中的尋常問候,當李光明阿姨提及送養幼子時從指縫間奔涌的熱淚——我觸摸到一種令人窒息的集體謙讓。這份謙讓非但未曾稀釋歷史的濃度,反而在無言與殘缺中,淬煉出一種超越語言的精神重量。
老西藏們的謙讓,首先是對功勛與榮譽的徹底退讓。他們不只在晉升職務、評功評獎時相互推辭,甚至在合影的座次安排上也要謙讓一番。這種對“聚光燈”的本能回避,在陳明義將軍身上體現得尤為深刻。當薛曉康近乎“耍賴”地懇求他講出“進軍西藏就是第二次長征”這句評價時,老將軍的推拒并非矯情:“你讓我們這些老西藏自己來這么講,恐怕不大合適吧。”他執意要將歷史定位的權利,“讓”給上級或后人。這種謙卑已非普通禮貌,而是靈魂深處對集體功勛的敬畏,是將“小我”完全消融于“大我”的無聲宣言。
更令人心顫的謙讓,是前輩對“講述權”的主動放棄。他們極少向子女講述自己的戰斗與犧牲,讓血脈傳承的鏈條在歷史細節處斷裂。張國華軍長幾乎不與女兒張小康談自己;譚戎生對父親譚冠三的事跡所知甚少;薛曉康的父母甚至未曾給他寫過一封信。這種沉默造成后代書寫時的“卡殼”與“遺憾”,迫使張小康只能從“叔叔”、“阿姨”的轉述中捕捉父親模糊的身影,薛曉康則艱難地在史料與他人的回憶中拼湊父輩的輪廓。
當李光明阿姨被問及當年忍痛將出生僅七天的幼子譚戎豐送予老鄉撫養的抉擇時,她積蓄一生的淚水終于決堤:“哪有當母親的不心疼自己的孩子?不管怎么說,我也是個女人吶!”這遲到了數十年的淚水,是謙讓重壓下情感堤壩的瞬間崩塌——她謙讓了傾訴苦難的權利,卻無法抹去深烙于心的創痛。同樣,陰建白在八一校與母親李國柱重逢時那聲艱難的“阿媽”,是長期分離與情感壓抑釀成的失語,是無數“老西藏”子女在集體謙讓精神下情感表達的集體困境。
正是這種近乎“殘酷”的謙讓,在歷史的留白處,鑄就了令人仰望的精神豐碑。譚冠三將軍臨終唯一的請求“請把我的骨灰埋在西藏”,是身體對土地的終極回歸與謙讓——個體生命最終融入守護一生的高原。其子譚戎生放棄晉升機會,堅持平職調入西藏日喀則軍分區,則是“不靠組織照顧”家訓的踐行,是第二代對父輩謙讓精神的莊嚴續寫。當李光明阿姨流著淚卻仍堅定地說“應該寫寫別人”,當陳明義將軍最終以“像是第二次長征一樣困難”這樣樸實的語言謹慎表達,他們的謙卑已然超越凡俗,升華為一種信仰的高度。這份“特別”的謙讓,在雪域高原的極端環境中,淬煉成“老西藏精神”最核心、最動人的光芒。
薛曉康及其同輩在“失語”的陰影中執著追尋,恰是對這份精神遺產最深的敬意與最好的傳承。薛曉康奔赴高原采訪、創作《藏光》,陰建白為紀錄片默默翻找珍貴史料卻拒收報酬,他們以行動彌補著父輩沉默留下的空白,試圖在歷史的斷層處架起理解的橋梁。他們筆下和鏡頭前的“老西藏”,因那份近乎固執的謙讓而愈發高大真實——功勛因沉默而更顯厚重,犧牲因無言而愈顯純粹。
掩卷沉思,這份“特別能謙讓”在當下喧囂時代如同一面澄澈的鏡子。當自我展示與個人功績被無限放大,老西藏們的身影在歷史深處矗立如雪峰,無言地詮釋著另一種價值:真正的崇高,往往蘊藏于對名利的退讓、對講述權的放棄、對個體傷痛的隱忍之中。
歷史細節或許會因謙讓而模糊,但精神的光譜卻因此愈發清晰純粹。老西藏們將生命與故事都謙讓給了那片高原,只留下一個沉默的背影——這背影如雪山巍峨,在時光的寒風中凝固為永恒的精神坐標,指引著所有在功名與浮華中迷途的靈魂。
能有幸拜讀這篇飽含深情的作品是我們西藏退伍老兵的榮幸,我們應該感謝《雪域老兵吧》平臺主編茂戈和薛曉康老師的傾情分享和創作付出。《特別能謙讓》所承載的“老西藏”精神,那份在沉默與謙讓中淬煉出的崇高,確實值得一億多黨員反復咀嚼與傳頌。
他們的故事如同一座座靜默的雪山,無言,卻塑造了整個高原的脊梁。功勛深藏于風雪,情感凝結于無言,這恰恰是人性最堅韌、最純粹的光芒所在。薛曉康老師用他深情的筆觸,為我們撬開了歷史冰封的一角,讓我們得以窺見那代人在極端環境中鑄就的靈魂豐碑。
感謝《雪域老兵吧》平臺關注這樣深刻的作品。愿這份穿越時空的謙讓與堅守,也能助力我們當下從嚴治黨的路。
(注:本文插圖均來自網絡)
作者簡介:
賈洪國:1968 年生人,西藏軍旅五年,雙流縣報記者十年。出版有個人文學集《 一花一世界 》《 人生足跡 》 《 風兮雨兮》。近年來,主要精力用于采寫《尋訪戰友故事集》,目前已完成了《軍旅宥坐——尋訪戰友故事集》兩冊,50萬字已匯編成書。因為“人在變老,軍旅的記憶卻永葆青春!”把文字當成愛好經營,把生活當成詩意品味,一念花開,一念云起,在時光中拈花微笑,能穿透歲月漫漫的塵埃。
作者:賈洪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