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賈鳳祥的家里,各種紀念章擺了一桌子。
老兵賈鳳祥及家人與前來采訪的記者、志愿者在院中合影留念。
老兵賈鳳祥向記者講述他的故事。
陽光報·陽光網記者向老兵賈鳳祥贈送《少年家國信》圖書。
在西安市長安區斗門街道張旺渠村一處寧靜的小院里,記者見到了精神矍鑠的97歲老兵賈鳳祥。他目光炯炯,那股歷經戰火淬煉的剛毅之氣依然清晰可感。
記者 王義卓 張亞娟/文 梁萌/圖
“快坐下,嘗嘗水果。不辭辛苦來探望我,謝謝你們啊!”一見面,身著藍色素衣、身姿挺拔的抗戰老兵賈鳳祥便熱情地將一盤精心洗過并切好的水果推到了記者面前。這份樸素卻真摯的待客之道,瞬間消弭了時光的距離。
落座后,賈老從容而清晰地開啟了記憶的閘門。當記者問及抗戰經歷時,他從小時候因家里窮苦被抽中當兵講到抗戰歲月,條理分明、細節清晰。“當時部隊開赴河南汝州對日作戰,炮彈在耳邊爆炸的聲音,我一輩子也忘不了。”他平靜的語氣下,是歲月無法磨滅的驚心動魄。提及當年的物資匱乏,他笑著指指桌上的水果說:“那時候家里窮,哥哥打長工養活一家子。我被抽中當了兵,能有口吃的就不錯了,哪像現在?這果子啊,你們年輕人多吃點,日子甜,更要記得來處。”
當話題轉向烽火歲月鑄就的功勛時,賈老緩緩起身,從一個珍藏的木箱中鄭重地捧出了一枚枚承載著血與火記憶的勛章。它們一枚接一枚,被小心翼翼地排列在桌子上,小小的桌面瞬間被一片閃耀的榮光鋪滿。“看看這些,”賈老的手指帶著敬意,輕輕拂過每一枚象征榮譽的徽章,“這是用鮮血換來的,更是千千萬萬沒能回來的弟兄們的性命換來的。”他聲音微顫卻字字千鈞,目光仿佛穿透眼前的勛章,回到了硝煙彌漫的戰場。
在整個探訪過程中,賈老思維敏捷、吐字清楚,對往事的描述令人驚嘆。臨別之際,他執意將記者送至院門口。桌上,老人細心準備的水果尚有余香;耳畔,他清晰講述的槍炮聲猶在回響;眼前,那鋪滿桌面的沉甸甸勛章,無聲訴說著一個民族不屈的脊梁。
據了解,賈鳳祥,1928年2月19日生;1943年被抽中參軍抗日,編入獨立炮兵第二旅,因年齡小,又有些文化,被安排給連長當勤務員;1944年,在四川接受美式裝備訓練;1945年6月,隨部隊開赴河南汝州對日作戰;抗戰勝利后,在汝州接受日軍物資;請假回陜途中,被整編第五軍扣押當兵;后在副班長帶領下投奔解放軍,成為華東野戰軍10縱82師245團機炮連戰士,先后參加了淮海戰役、渡江戰役、解放上海戰役、解放廈門戰役;1951年被選派到位于北京的解放軍防化學校學習(其間參加過抗美援朝,到志愿軍司令部防化組當培訓教官),畢業后任28軍33師防化連排長、副連長;國家經濟困難時期,自愿返鄉務農。
賈鳳祥老人用他那矍鑠的精神、清晰的記憶、珍藏的功勛和一顆溫暖待客的心,為我們上了一堂鮮活的歷史課。那鋪滿桌面的勛章,是血與火的見證;那遞到手中的水果,是歷經滄桑后對和平與美好的珍視。銘記歷史,致敬英雄,傳承那份融入血脈的家國情懷與不屈精神,正是我們走向未來的力量源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