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的藏族女孩小卓瑪曾因左髖關節嚴重病損,連在平地行走200米都疼痛難忍。如今,在上海兒童醫院骨科團隊的幫助下,通過先進的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她終于重新邁開了自由行走的腳步。
記者了解到,小卓瑪2歲時罹患左側化膿性髖關節炎,導致髖關節脫位。進入青春期后,疼痛急劇加重,行走兩三百米就需停下休息,上樓必須依賴扶手。經上海市兒童醫院骨科詳細檢查,影像顯示其左股骨頭高位脫位且幾乎完全磨損,關節已處于終末期破壞狀態。幸運的是,“格桑花之愛”公益項目為這位高原女孩提供了救治機會。
面對小卓瑪日益受限的生活,保守的藥物治療與理療僅能短暫緩解痛苦。研究表明,像她這樣步行能力低于300米且伴有中重度疼痛的青少年,生活質量受損最為嚴重,而手術帶來的改善也最為顯著。考慮到現代陶瓷人工關節具有優異的耐磨性,長期隨訪顯示其20年功能保持率仍可超過90%,醫療團隊最終確定了置換手術方案。
手術采用精密三維規劃,醫生依據CT建模在計算機中反復模擬假體安裝,將植入誤差控制在約2毫米,顯著降低術后雙腿長度差異和跛行風險。手術切口僅手掌長短,通過微創技術植入特制的短柄陶瓷假體,這種設計盡可能保留自身骨質,為小卓瑪未來的生長發育或可能的翻修預留了空間。術中實時監測系統持續保障假體角度和雙腿長度的精確性,確保站立姿態的平衡穩定。
術后不久,在康復師指導下,小卓瑪即借助助行器開始不負重行走。早期下地活動有效降低了血栓風險,并輔助疼痛管理。通過抬腿、踝泵等基礎訓練,她維持了良好的下肢血液循環,防止肌肉萎縮。目前,小卓瑪恢復順利,已能在病房自主活動并處理日常事務。
出院后,她將遵循循序漸進的康復計劃:從助行器過渡到拐杖,最終實現獨立行走,并配合抬腿、臀橋等鍛煉增強臀部肌肉力量。醫生特別強調體重管理的重要性,因行走時髖關節承受壓力可達體重的3—6倍,控制體重能顯著減緩假體磨損。術后將定期進行影像學隨訪,以便及時發現并處理潛在問題。
據主診醫生介紹,現代陶瓷假體磨損率極低,20年內需要更換的比例不足10%。完成基礎康復后,小卓瑪有望安全恢復快走、游泳、騎行等低沖擊運動。
對于低齡患者手術時機的疑問,專家指出:當關節已嚴重破壞且疼痛顯著干擾青少年正常學習和生活時,及時手術能有效阻止肌肉功能進一步退化,長遠來看更有利于整體功能恢復。
借助先進的三維規劃技術、耐磨的陶瓷假體以及科學的早期康復,小卓瑪成功掙脫了“200米之痛”的枷鎖。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為深受終末期髖關節疾病困擾的青少年提供了可靠的治療選擇。在規范康復與定期隨訪的保障下,人工關節有望在未來二十年乃至更長時間內穩定工作,守護年輕患者的學習與生活之路。
記者:羅欣悅
編輯:梁慧
部分圖片:圖蟲創意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靜安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