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石醫生。
上周三下午,診室進來個捂著肩膀的男人,45歲,姓趙,說是“肩周炎犯了”,抬胳膊都費勁。
我讓他抬抬左胳膊,他疼得齜牙咧嘴,可摸到鎖骨上有個黃豆大的硬疙瘩時,他突然說:“這疙瘩半年前就有,醫生說是淋巴結發炎。”
結果胸片一拍,左肺有個3cm的結節,鎖骨上的疙瘩穿刺結果出來后卻讓這個家庭墜入了萬丈深淵——肺腺癌轉移!
他愣了半天:“我就是肩膀疼,怎么成癌了?”
仔細詢問病史,其實這半年,身體早給過信號,只是每次都被當成“小毛病”漏過去了。
趙師傅是貨車司機,去年冬天開始覺得左肩膀酸,以為是開長途車凍著了,貼了膏藥能緩解。
今年開春,疼得越來越頻繁,夜里睡覺能疼醒,去社區醫院看,醫生捏了捏肩膀:“肩周炎,烤電試試。”
烤了兩周,肩膀沒好,鎖骨上倒冒出個小疙瘩,醫生開了消炎藥:“淋巴結炎,吃點藥就消。”
可疙瘩沒消,反而長到黃豆大,他開始覺得沒勁兒,三個月瘦了6斤,老婆催他去大醫院,他還說:“司機哪有不腰疼肩膀疼的,瞎花錢。”
直到上周,抬胳膊都費勁了才來就診。
這次他也是被家人拉著來院做檢查,最后胸部CT顯示左肺下葉占位,血液提示:CEA(癌胚抗原)46ng/ml(正常<5ng/ml)。
全身骨掃描提示左肩胛骨、肋骨多處轉移。
原來肩膀疼不是肩周炎,是癌細胞轉移到骨頭,把肩胛骨“蛀”出了小窟窿;鎖骨上的疙瘩,是轉移的淋巴結。
“怎么會這樣?”他老婆拿著報告手發抖,“半年前查過血,醫生說沒事啊。”
我指著CT片上的轉移灶:“半年前的血檢可能沒查CEA,肩膀疼沒做骨掃描,誰能想到‘肩周炎’背后藏著癌呢?”
癌細胞擴散時,這3個“偽裝信號”最容易被誤診 。
這些癥狀看著像常見病,其實是癌細胞在“裝蒜”,尤其要注意和普通病痛的區別: 1. 骨頭疼:總被當成“關節炎”“腰椎間盤突出”
趙師傅的肩膀疼,是骨轉移的典型“偽裝”。
癌轉移的骨痛有個特點:疼的地方固定,比如肩膀、腰椎、髖骨,夜里比白天厲害,活動時更疼,但和姿勢關系不大(比如肩周炎抬胳膊疼得厲害,而骨轉移是怎么動都疼)。
有個阿姨腿疼半年,一直按“滑膜炎”治,最后疼得站不住,骨掃描顯示是乳腺癌轉移到股骨——這種疼剛開始像“勞損”,但吃止痛藥效果越來越差,普通理療根本沒用,就得警惕了。
2. 體重驟降:被當成“累著了”“消化不好”
趙師傅三個月瘦6斤,總說“跑長途辛苦”,其實是癌細胞在“搶營養”。
這種瘦不是慢慢掉秤,而是突然瘦下來,比如一個月瘦5斤以上,還沒胃口、乏力,哪怕吃飯正常也擋不住。
見過最可惜的病例:
一個會計,半年瘦了15斤,以為是“更年期消瘦”,直到咳血才查,肺癌已經轉移到肝——這種“莫名消瘦”,尤其伴隨貧血(臉發白、頭暈),別只查消化科,需要全面評估。
3. 小疙瘩/腫塊:被當成“發炎”“囊腫”
趙師傅鎖骨上的疙瘩,半年沒消反而長大,這正是轉移淋巴結的特點:硬、不疼、推不動,不像炎癥引起的疙瘩(軟、疼、能活動)。
比如乳腺癌轉移到腋窩,會有個硬疙瘩;甲狀腺癌轉移到頸部,能摸到不動的結節。
有個大姐乳房上長了個疙瘩,醫生說是“纖維瘤”,一年后長大才穿刺,結果是乳腺癌轉移——這種“不痛的疙瘩”,尤其長在頸部、腋窩、腹股溝,超過兩周沒消,一定要做穿刺或超聲。
為什么這些信號總被誤診?
太像常見病:骨痛像關節炎,消瘦像消化差,疙瘩像發炎,醫生和患者都容易用“熟悉的病”解釋“陌生的痛”;
早期太“溫和”:剛開始可能只是偶爾疼、輕微瘦,讓人覺得“不礙事”,等癥狀明顯了,往往已經轉移。
檢查沒做對:比如肩膀疼只拍肩關節X線(看不到轉移灶),沒做胸部CT;鎖骨上的疙瘩沒做超聲,直接按“發炎”治,漏掉了關鍵證據。
醫生提醒:出現這些情況,別等“嚴重了”再查
骨頭疼超過2周,吃止痛藥沒效果,尤其夜里加重——做骨掃描+原發病灶檢查(比如肺查CT,乳腺查超聲);
不明原因瘦5斤以上,伴乏力、貧血——查腫瘤標志物(CEA、CA125等)+ 全腹CT;
身上長硬疙瘩,推不動、不疼,超過2周沒消——做超聲或穿刺,明確是不是轉移。
趙師傅現在開始做化療,肩膀疼輕了些,他總說:“要是半年前就做個CT,哪用遭這罪。”
關注并轉發文章,私聊石醫生,給你發一份完整的查體指南,讓你健康少走彎路。
(病例結合臨床真實案例改編,數據參考《腫瘤轉移學》第3版,轉載請注明出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