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外科醫生的職業里體會了快樂,經歷了痛苦,感受到了人世間的冷暖,也嘗盡了人世間的悲涼。總想把我經歷的故事講給你聽……”
撰文丨田棟梁
來源丨醫學界智庫
除了北京大學首鋼醫院(首頤醫療)總院長、著名外科專家外,顧晉還是一名作家,時隔兩年,他的《外科醫生的故事2 : 柳葉刀傳奇》由人民衛生出版社近期出版。這是一部人文紀實作品,記述了顧晉院長40余年的外科醫生職業生涯中所經歷的一些人和事,同時這也是一部外科發展史。
兩年前,顧晉院長出版了他的 “ 外科醫生的故事 ” 第一部:大腸癌傳。作為一名長期從事大腸癌臨床診療和科研的外科醫生,顧晉也找到了他最擅長的寫作文體形式,將自己親身經歷的臨床故事與疾病診療發展史相結合,兼具故事的可讀性和科普的學術性。韓啟德院士 在本書的 序言中稱,他每每看到國外的醫生結合自身臨床經歷寫出的醫學史著作,既保持學術性,又有很強的可讀性,如《眾病之王:癌癥傳》《當死亡化作生命: 一個移植外科醫生的手記 》,總是很感慨,什么時候中國的醫生也能寫出這樣的作品呢?而顧晉教授的率先嘗試,讓韓院士感到由衷高興。
“ 外科醫生的故事系列 ” 并不是顧晉院長在醫學人文領域的首次嘗試,早在2016年,他就出版了《無影燈下的故事》,書中除了通 過20個真實醫療案例,展現腫瘤外科醫生對生死命題的思考外,還特別收錄了他的家族從醫故事。但《無影燈下的故事》之后,因為臨床工作太忙,顧晉暫時放下了繼續寫作的念頭,直到受到他的老師韓啟德院士的直接鼓勵,讓他寫一本有關大腸癌的書,他才再度執筆。
顧晉的一生都和醫學有著緊密的聯系。他的父親顧方六教授是我國著名泌尿外科學家,曾擔任過中華醫學會泌尿外科學分會主任委員和《中華泌尿外科雜志》總編輯,他的母親、哥哥、姑姑等親屬也都是醫生,從小時候起,除了醫生這個職業外,顧晉從未想過從事其它行業。
“ 我從小學的時候就比較喜歡寫作文,高考時我的作文也寫 得 挺好,對寫作一直都挺有興趣。 ” 顧晉表示,他從未想過把寫作當作自己的一項工作,但在他從醫生涯中從未放棄寫作。 “ 有感而發時,我就會寫下來,就像寫日記一樣,并沒有給自己定過目標,寫 得 多了,就整理整理成了書了。 ”
在寫作時,沉浸在對過去的回憶中,顧晉也很享受這個過程。《外科醫生的故事:大腸癌傳》出版后,顧晉產生了寫一本關于外科歷史書 的想法 , “ 我覺得很多外科醫生關注點都在技術上,并不關心外科的發展歷史,而外科一些理念的來源和經典術式的產生,對外科醫生的成長也很重要。 ”
外科醫生是顧晉職業的開始,他表示也會是他職業的結束。他在《外科醫生的故事2:柳葉刀傳奇》的 “ 前言 ” 里寫道:我從外科醫生的職業里體會了快樂,經歷了痛苦,感受到了人世間的冷暖,也嘗盡了人世間的悲涼。總想把我經歷的故事講給你聽……
顧晉從外科的起源寫起,一直寫到微創外科結束,中間穿插著他40年外科生涯的親身經歷和職業思考。他在這本書的最后寫道:未來,外科學將繼續在技術創新與人文關懷之間尋找平衡,為患者提供更加精準、安全和人性化的醫療服務。
作為外科醫生,冰冷的手術刀是顧晉幫助患者去除疾病的武器,人文關懷則是他的另外一劑幫助患者的良藥, “ 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在安慰 ” 這句話他在書中反復提及。身為腫瘤外科醫生,對醫學的局限性,他體會得更深, “ 有時候醫生做不了什么,給病人的只能是安慰和祝福。 ”
但除了安慰和祝福之外,顧晉還做了更多。擔任北京大學首鋼醫院院長后,他終于有機會去實現他夢想已久的事。2017年3月,首鋼醫院的安寧療護中心開始接收患者,在安慰和祝福之外, 顧晉從此 有了更好的方式幫助晚期腫瘤患者和其家人。如今,安寧療護已經成為北大首鋼醫院的一張醫療名片,也為三級醫院如何建設安寧療護科做出了有益探索。
我國對安寧療護的醫療需求很大,顧晉坦言,收費問題依舊是制約安寧療護的主要問 題, “ 醫療保障體系如何更加完善,我覺得這是最重要的。另外,現階段醫院要想做好安寧療護,至少要有一個醫院主要領導對此高度重視,要真正 地 具有建設安寧療護的理想和信念,才能做好這件事。 ”
2024年10月,國家衛健委印發《醫學人文關懷提升行動方案 ( 2024 — 2027年 ) 》,提出醫學人文關懷培養應當貫穿醫學生培養全過程和醫務人員職業全周期。“行動方案”從醫學生人文素養培育、醫療衛生機構人文關懷建設、崇高職業精神弘揚等3個方面同向發力、協同推進。
這也與顧晉多年來的堅持和呼吁不謀而合,他在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做副院長時,就經常組織人文講座,請的講師包括戲劇、影視、法律等各個領域。除了講座,他還舉辦過關于醫學人文的比賽,比如 , 患者發脾氣時如何安撫 ? 通過各種場景模擬評選出在醫患溝通方面做 得 最好的。他說: “ 人文教育對于醫生特別重要,醫生的技術很高,但如果不善于和患者溝通,實際上并不是個好醫生。 ”
顧晉的下一本書帶有自傳的色彩,聚焦于他的成長回憶。書名他還沒有想好,他想過一個名字——《楓樹下的琉璃井》,因為他出生的地方叫琉璃井,院子里有棵大楓樹,那里是他人生故事的起點。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