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中國商務部一紙公告震動臺海——漢翔航空、中山科學研究院等8家臺灣軍工實體被列入出口管制清單,即日起禁止向其出口任何軍民兩用物資。這是兩岸關系史上首次對臺灣軍工體系實施系統性制裁,如同精準的手術刀,直插島內“以武謀獨”的命脈。這記重拳為何此時落下?又將如何改寫臺海博弈的棋局?
被點名的企業堪稱臺灣防務工業的“骨架”。漢翔航空表面是民企,實為臺軍戰機研發中樞。它不僅是IDF“經國號”戰斗機的娘家,還負責維護升級美國賣給臺灣的F-16V戰機,近年更野心勃勃推進無人機項目,甚至組建“臺灣無人機海外商機聯盟”試圖全球布局。中山科學研究院作為臺軍最高研發機構,“天弓”導彈、“雄風”反艦導彈、“雷霆”火箭炮等主力裝備均出自這家機構,如今還在秘密研發潛艇和自殺式無人機。經緯航太與仲碩科技專攻軍用無人機,前者揚言要造“100%臺灣制造”的無人機斬斷大陸供應鏈,后者則山寨出“臺版彈簧刀”無人機。三大船廠臺船、中信、龍德,包攬臺海軍90%艦艇建造,從“沱江級”導彈艇到自造潛艇“海鯤號”,都是它們在美日技術支持下折騰的“以武拒統”資本。攻衛股份最諷刺,這家給臺軍供防彈衣的公司,長期從江蘇進口防彈纖維布,撕掉大陸包裝貼上自家商標冒充“臺產”,一轉手就騙走臺防務部門6700萬臺幣。
這些企業表面是“防務自主”的招牌,實則是民進黨“倚美謀獨”的打手,更是美國對臺軍售的“白手套”。
回溯歷史,國民黨敗退臺灣后雖一直喊“自主防務”,卻始終走不出“拿來主義”怪圈。所謂“經國號”戰機實為美國設計,云豹裝甲車底盤由愛爾蘭團隊支撐,格式導彈都靠美國技術輸血。
七十多年來,臺灣軍工始終沒解決三大頑疾。
第一是技術貧血,核心部件長期依賴美日授權或走私拆解民用產品,連導彈武器都要從大陸偷偷采購民用零件。第二是成本失控,臺船造潛艇用的特種鋼無法自制,只能從日本等地高價進口。第三當然是,臺軍購項目常被譏為“貪腐提款機”。
這種基因缺陷導致所謂“防務自主”淪為政治表演,既離不開大陸供應鏈,又要表演反大陸人設。
這樣的政治鬧劇本來不構成威脅,但隨著大陸技術進步,臺灣當局的軍火研發構成了真正的危險。近年來美國對臺戰略轉向,開始縱容臺灣研發兩類“大殺器”:
一是軍用無人機。烏戰場證明,哪怕消費級無人機裝上炸彈都能改變局部戰局。臺軍因此瘋狂押注“不對稱戰力”,仲碩科技搞出“飛魚”自殺無人機,漢翔航空甚至想建“無人機航母戰斗群”。臺灣無人機80%的芯片、云臺、電池依賴大陸,必須加以控制。二是攻擊型潛艇。“海鯤號”潛艇被民進黨吹成“拒統神器”,但臺船建造時連焊接工都要高薪聘歐洲技師。潛艇耐壓殼體需大陸稀土冶煉的特種鋼,推進電機依賴大陸永磁材料。
大陸此次出手,就是要掐滅這危險的火苗。無人機可能讓臺軍產生“以小博大”的幻想,潛艇則具備封鎖航道的戰略威懾力,絕不能讓它們形成戰斗力。
或許有人會擔心,大陸對臺灣軍火商發起制裁,有多大效果。賴清德不會找美國去買嗎?實際上,去年臺灣進口大陸稀土超6000噸,占總量90%。導彈制導系統、戰機發動機葉片、潛艇鋼材都靠這些“工業維生素”。禁令一出,臺灣當局的軍火業就要停擺了。
臺軍無人機廠商算過賬:同規格紅外傳感器,美國貨價格是大陸的7倍,交貨期還多半年。臺防務部門內部報告承認:離開大陸供應鏈,導彈產能將萎縮40%,百家配套小廠會集體倒閉。例如龍德造船的導彈艇生產線,因大陸禁運某款鋁合金,船體重量被迫增加兩噸,航速無法達到戰術指標。
更深遠的影響在于:大陸首次將國內出口管制法跨境適用于臺灣,用法律武器將“一個中國”原則具象化。這標志著臺海博弈進入“規則重構期”——大陸手握法律、經濟、科技組合拳,可隨時對“臺獨”七寸反復打擊。
那些幻想“美國會幫臺灣重組供應鏈”的人該看看現實:連美國自家軍工都受制于中國稀土,五角大樓會為臺船廠的潛艇鋼配額說情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