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商務部發布公告,將漢翔航空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臺灣地區實體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單,禁止向它們出口兩用物項。這一精準打擊,直接戳中臺灣軍工體系的“命門”。
一、被制裁的企業是誰?臺灣軍工體系的“八大金剛”
這8家被制裁的實體,覆蓋了臺灣軍工研發的“全鏈條”,從飛機、導彈到潛艇、防彈裝備,幾乎囊括臺軍“以武拒統”的核心裝備研發與生產:
1. 漢翔航空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臺軍“經國號”戰斗機、“勇鷹”高級教練機的研發者,還承擔F-16戰斗機的維護升級,甚至參與無人機項目。
2. 中山科學研究院:臺軍導彈體系的“總設計師”,“天弓”防空導彈、“天劍”系列導彈、“雄風”反艦導彈、“雷霆2000”多管火箭系統均由其研發。
3. 經緯航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專注無人機研發,產品可能用于臺軍偵察或襲擾任務。
4. 仲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同樣從事無人機研發,與經緯航太形成“互補”。
5. 攻衛股份有限公司:生產防彈衣、防爆漆、戰術手套等軍警裝備,直接服務于臺軍一線作戰需求。
6. 國際造船股份有限公司:臺海軍“玉山”號兩棲艦、“磐石”號補給艦、成功級護衛艦、錦江級巡邏艦的承包商,還參與“海鯤”號潛艇的研發。
7. 中信造船股份有限公司:臺當局巡防艦艇的主要研發者,“宜蘭艦”“高雄艦”等噸位最大的艦船均出自其手。
8. 龍德造船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沱江級導彈巡邏艦等導彈艦艇的制造商,是臺軍近海作戰艦艇的核心供應商。
二、它們干了哪些“勾當”?吃著大陸的飯,砸著大陸的鍋
這些企業的共同特點是:一邊依賴大陸產業鏈,一邊幫“臺獨”研發武器。
1、技術依賴大陸,從電子元器件到精密部件,臺灣軍工企業長期依賴大陸供應鏈。例如,無人機所需的傳感器、導彈的電子控制系統等,大陸產品性價比高且供應穩定,臺企“用得歡”。
2、武器研發“反中”,它們研發的裝備,從戰斗機到潛艇,從導彈到防彈衣,目標直指“以武拒統”。比如中山科學研究院的“雄風”導彈,被臺當局吹噓為“航母殺手”,實則是對大陸的直接威脅;國際造船的“海鯤”號潛艇,被賴清德視為“不對稱戰力”的核心。
3、更諷刺的是,這些企業還廣泛參與民品業務(如民用無人機、商船制造),試圖用“軍民兩用”掩蓋其軍事屬性,但這次被制裁,恰恰說明大陸已精準掌握其“軍民兩用”的實質。
三、出口管制有什么作用?震懾效果如何?
大陸的出口管制,絕非簡單的“斷供”,而是“精準拆彈”:
1. 切斷技術命脈,大陸是全球供應鏈的關鍵環節,尤其在電子元器件、精密加工等領域。管制后,臺企可能面臨關鍵零部件短缺,研發和生產進度被迫放緩。例如,無人機所需的芯片、導彈的傳感器等,若無法從大陸進口,臺企只能尋找替代品,但成本、性能均難以保證。
2. 打擊“臺獨”經濟基礎,軍工企業雖號稱“防務自主”,但實際依賴大陸市場與供應鏈。制裁將直接影響其營收,進而削弱其研發能力。比如漢翔航空若無法獲得大陸的精密部件,F-16升級、無人機項目可能停滯。
3. 形成示范效應,此次制裁覆蓋“全產業鏈”(飛機、導彈、艦艇、防彈裝備),傳遞出“凡支持‘臺獨’者,必被打擊”的明確信號。未來若有更多企業參與“以武謀獨”,大陸可隨時擴大清單。
從震懾效果看,島內輿論已現“恐慌”。
雖然臺當局嘴硬,陸委會聲稱“影響有限”,民進黨“立委”炒作“自主防務”,但民眾并不買賬。網友嘲諷:“‘防務自主’原來是‘依賴大陸+政治表演’。”
被制裁企業萬分焦慮,已引起股價波動,部分高管坦言“正評估供應鏈風險”。國際造船等龍頭企業更擔憂,若大陸進一步限制稀土、半導體等技術出口,臺企將面臨“滅頂之災”。
島內媒體指出,大陸舉措讓民眾看清“臺獨”勢力的虛偽——一邊喊“自主”,一邊偷用大陸技術;一邊“抗中”,一邊賺大陸的錢。
總之,這次制裁,是大陸對“臺獨”勢力的一次“外科手術式”打擊。它不僅削弱了臺灣軍工的“硬件”,更擊碎了賴清德“以武謀獨”的幻想。
接下來,島內軍工企業該好好想想:繼續給“臺獨”當炮灰,還是回頭是岸?畢竟,大陸的市場和產業鏈,可比賴清德的“政治承諾”靠譜得多。
未來,若臺企繼續充當“臺獨”打手,大陸的反制清單只會更長、更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