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在看《脫口秀和Ta的朋友們》第二季。
沒錯,上次我們聊了聊脫口秀的“老人”,說了脫口秀在內地存在的困境,但沒辦法,就是戒不掉這口“電子榨菜”。
于是一等新一期的更新,立馬就看了起來。
怎么說呢?
如果說,呼蘭等“老人”一直是脫口秀的承重墻的話。
那么這次,我更想聊聊新人。
作為脫口秀的后浪,我們似乎每一年都能在鋪天蓋地的雨后春筍中看到一些閃光的身影,看到一些驚喜的瞬間,這其實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而我們評判一個行業究竟如何,其實也不是看它的金字塔尖。
得看它是否能源源不斷的發掘出人才。
而這,恐怕這才是一個行業走向健康該有的樣子。
01
“天才精神病”
這屆《脫友2》里有很多新人都可圈可點。
到什么程度呢?
兩個指標——
一是我最喜歡的呼蘭,在第一賽段的排名僅僅是第7,而這份名單之中,有大量的人,我相信你聽都沒聽過。
第二,則是看鈕祜祿·羅永浩的微博。
這些天,他發了千字長文點評孫書恒、王大刀、艾斯這群新人的炸場瞬間。
看來,的確是“陷進去了”。
所以,這些新面孔會是一個個“小呼蘭”、“小徐志勝”、“小何廣智”嗎?
當然不。
從羅永浩、陳魯豫等人的點評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一屆的新人們——
各有各的“莫名其妙”。
比如,上次就被羅老師內定的“冠軍”,小奇。
他被稱為,一個天才的“精神病”。
在場那么多高學歷脫口秀演員堆里的唯一一個中專生。
上次的搖花手“斗蒼天”,就已經炸翻全場。
這一次,吐槽自己東北老家阜新的“老齡化”,工作難找,房價暴跌。
家里一套房,只要3萬,還不如上海的一個馬桶貴。
小奇吐槽——“我、媽媽、爸爸沒你粑粑住得貴啊。”
只是搞笑?
上次我們就說了,小奇沒那么簡單。
還是陳魯豫看得準:
與《平原上的摩西》《漫長的季節》有異曲同工之處。讓東北不再是一種背景、一種口音。
你看。
還是沒學過高數(誤)的腦子好使吧。
除了小奇以外,這群人里還有敢diss劉禹錫的。
小四爺,吐槽自己家里太破了。
當上學學到《陋室銘》的時候,還“責怪”劉禹錫,你也就只是說了一句斯是陋室,也不說哪里破。
最后,劉禹錫都懷疑自己:“何陋之有?”
誰也想不到,小時候學語文費勁背誦的一篇文言文會在20年后,成了脫口秀的段子。
但,更想不到的是,還有人,真的會跟劉禹錫家比破。
不得不說,這一季的新人段子,實在是太野蠻生長了。
上面說的都是男選手。
女選手呢?
有的說自己“宛如一個渣男”。
比如小帕,逛街的時候看著個喜歡的擦臉油。
一問價格3500!買不起,但要面子。
此時的她,就像是一個破防了的渣男——得不到也要詆毀它。
有的朝父權制開火。
比如王大刀,那雙就是不可能并起來的腿,就是她最叛逆的個性。
最后用一段英文句子,與四川話。
憤怒講出自己的歇斯底里,自己的身體意見,拋開女性的自我羞恥。
這多酷。
說完這番慷慨激昂的話之后,還補了一句——
這里一個梗都沒有,但你們聽得很認真。
這或許才是脫口秀的價值吧。
以喜劇的形式,給每個人一個可以發聲的舞臺。
所以怎么說呢?
沒錯,脫口秀的行業發展了那么多年后,走出去的“老人”都已經站穩了脫口秀大王的腳跟,但新人其實一直都不少。
他們需要有一個可以“闖”,肆意奔騰,成為“神經病”的舞臺。
而《脫友2》的策略就是,一方面讓老選手們穩定輸出,給予觀眾一種熟悉感與安全感。
另一方面,則是不斷推出新人。
不得不多提一句,我個人是挺喜歡羅永浩+陳魯豫+大張偉這個鐵三角組合的,它幾乎就是技術+意義+效果這三方面的最佳組合。
尤其是在點評新人方面。
往往是看完了他們的點評,再去回想整個演出,會得到一種豁然開朗的效果。
畢竟這是一個高強度綜藝。
需要有人對新人不適應現場的理解,也更需要有人發掘出他們的“好”。
02
好,打的好
從這些新人的“直言不諱”里,我們或許可以看出節目組的“野心”——
渴望嘗試碰觸邊界的趨勢,在有限的范圍內去拓寬它所能承載的寬度。
比如,禁忌話題。
我們的社會文化里有一約定俗成的道德,就是不開殘疾人玩笑,但,在脫口秀行業里,就偏偏黑燈、小佳笑得最歡。
這一次,換成了雪冰。
小時候因為誤觸高壓電,而少了一只胳膊的他,站在舞臺上吐槽自己的當年的不幸遭遇。
少了一只胳膊,賠了8萬塊錢。
90年代的時候,8萬塊錢已經很大了。
雪冰說,爸爸實在很心疼自己,這錢是我兒子拿命換的,誰也不許動。
“到現在都沒動!”
全場哄堂大笑。
這個笑里是帶著苦的。
還有菜菜。
說自己媽媽去世的事,周圍人似乎總帶著歉意、小心翼翼地不去“冒犯”她,可,有時候還是陷入了“聽者無心,說者不小心”的境地中。
她不想被特殊對待,她只想好好“搞個笑”。
最后,在她用她的段子,致敬了自己媽媽,也坦然說明了自己對于這件事的態度——
那我今天站在這里
我是不是也可以不表達什么
我就想像我媽一樣
搞笑一下
給我媽,盡個“笑”
從菜菜今年的“死亡話題”到去年的衛生巾話題,她實火了。
這是好事。
正因為脫口秀涉及的話題越廣,“冒犯”的人越多,就能讓更多的人看見,并參與到脫口秀的行業中。
于是,在《脫友2》里,你會發現有了各式各樣的人,都來到了這個舞臺上——
有直言不諱在臺上“物化”帥哥的周欣雨;
有來這里吐槽國企單位不要少年感,要有“登感”的賽文;
還有,為塌房的哥哥們寫“官方通告”的法務孫嘻。
各行各業,各式各樣的人站在這個舞臺上,才能說明這里——
越熱鬧,越活泛。
為什么會這樣?
其實是競爭。
不得不說,如今的脫口秀節目也是越來越多了,除去已經播完的不說,隔壁有《喜劇之王單口季2》,接下來還有一個全女脫口秀團綜《三好姐妹》。
雖然這里很多都是鵝系脫口秀出來的人(鵝系造星能力確實可以)。
比如去年《喜劇之王單口季》的幾位大魔王是楊笠、王建國等,而這一季,《脫友》第一季的小佳也去了對面,等等。
但,競爭是實實在在存在的。
怎么辦?
作為脫口秀的主陣地,騰訊當然想贏。
就像小帕在舞臺上說的,我就是很在意別人看我的目光。
“導演你比我更在意。”
“因為你卯足了勁,想在愛奇藝面前展示最好的騰訊視頻。”
一點都不遮掩了。
于是你可以看到這一屆的《脫友2》新人越來越多,文本上也越來越雕琢。
甚至還出現了一個“意外好處”——
邱瑞說,反正對面開了一個新節目,爭不爭個你死我活,是老板考慮的事情。
“我作為演員,反正你不讓我上我就上那邊。”
甚至于多一個輪就多一個月的“年終獎”。
這其實是好事。
節目越來越多,大家都在試圖擴寬行業的禁忌,打破平臺壁壘,才能讓演員有好日子 ,觀眾能聽好段子。
平臺打得天昏地暗。
最后,不還是我們觀眾過年了?
03
大勢所趨
這其實也是我之所以要寫這篇文章的原因。
看起來這是平臺競爭。
但對于這個行業來說,有競爭反而才是良性的,正如“沙丁魚效應”,更多新人進入這個行業,才能注入更多新鮮的活力與氧氣。
行業需要的,永遠是“人才”。
如果你對脫口秀夠熟悉,你會發現,這些年來,脫口秀行業一直如履薄冰,兜兜轉轉一直在路上徘徊。
從《吐槽大會》到《脫口秀大會》一波三折。
讓人幾度覺得這個行業快夭折了。
而到今天。
“大會”變成了“朋友”,從節目名稱上都能看出一種謙卑的姿態。
可回頭再看——
那些在節目中出現的演員們,比如呼蘭徐志勝,比如龐博楊笠,其實都以各種各樣不同的姿態“留”了下來,哪怕是有人不再說脫口秀,我們提到他(她)時,往往也能想起他(她)曾經講過的段子。
所以說啊,鵝廠的這一系列節目,比如《吐槽大會》《脫口秀大會》《脫口秀和Ta的朋友們》,不管經過多少波折,但也給這個行業輸送了不少的脫口秀人才。
就像賈耗,一開始無人注意。
但經過這幾年的打磨之后,非但走穩了“美妝賽道”,還“怎么說怎么有”。
或者江梓浩。
老實說,聽他這么多年的脫口秀,已經讓我聽出了熟悉感。
他們或許來自不同的行業,也有著不同維度的表達,但如今即便分散各個節目,提起他們,我們往往也會知道,他們曾經在這些舞臺上有過激動人心的瞬間,有過讓人驚艷的高光。
他們曾經聚在一起比賽,如今四散而去,撐起了這個行業的未來。
說到這里,不得不提一下何廣智的那段話。
他在段子里調侃——
“我們老板得脂肪肝,是因為脫口秀蛋糕都讓他吃了。”
這話讓不少人覺得廣智“敢說”。
可是呢,我其實覺得,廣智說的不過是玩笑話——
因為他們也是做蛋糕的人。
我還記得在脫口秀行業停擺的時候,騰訊視頻曾經召集何廣智、楊蒙恩、徐志勝、呼蘭等這些人,推出了《輕輕松松喜劇節》,就算在那時,他們也還是沒有放棄。
從脫口秀演員的專場到脫口秀綜藝,它幾乎還是全方位的搞喜劇。
當然,還包括把對手的“喜人”ip移植在自己平臺上,打造的《喜人奇妙夜》。
你說,是“老板”都吃了這塊蛋糕么?
不如說,這塊蛋糕在市場的需求下,鵝廠越做越大,來這里分的蛋糕的人也越來越多。
才有了不同類型的素人選手;
才有了不同類型的綜藝節目。
沒錯,脫口秀發展到現在,從一個熱情迸發期到了現在的冷靜期。
也像是,一個成熟期。
雖然從尺度上來說,我們仍舊是戰戰兢兢,字斟句酌。
但我相信現在只是“廣積糧,緩稱王”。
畢竟,雖然說呼蘭被稱為脫口秀的承重墻,但脫口秀的成功不能光靠一個呼蘭,或者那些已然成名的“明星”。
而是要發現一個個新的“呼蘭”。
那些足夠驚艷的新面孔源源不斷,才是脫口秀真正的“承重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