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觀察了我5w+律師好友的朋友圈后,我發現,絕大部分律師伙伴都踩中了這5個最致命的“坑”。
看到的伙伴趕緊來自查一下,你是否也在“無效發圈”?
誤區一:瘋狂轉發官方原文文章普法
看到一篇新鮮出爐的新法新規,立刻轉發到朋友圈,并原封不動地復制一遍文章標題,或者是某一段新規解讀。
你的以為:轉發新法新規,能體現我的專業性和前瞻性,塑造我的專家IP。
客戶的以為:“這都是法律圈的狂歡,和我有啥關系?”
不加思考的轉發,是在消耗自己的IP,客戶看到你轉發的官方原文,只會是一臉問號,根本感知不到你的專業。
堅持輸出原創內容。哪怕是簡短的幾句個人見解,也比單純的轉發更有力量。
誤區二:熱衷“早安打卡”
每天雷打不動地發送一個“早安”、和專業毫不相關的“雞湯”或“當日新聞”的朋友圈。
你的以為:規律打卡,能讓客戶感受到我的積極向上,維持曝光度。
客戶的以為:“又是這種海報,我的朋友圈里,做保險、理財、微商的,發的都一模一樣。”
伙伴們,這種同質化的內容正在稀釋你的專業形象!它不會為你的專業信任度加任何分,發了等于白發。朋友圈珍貴的版面,應該留給更有價值的內容。
誤區三:刷屏“出差打卡照”
今天定位在沈陽,明天飛去了北京,后天又現身上海開庭。朋友圈里永遠是高鐵站、機場和法院門口。
你的以為:全國各地連軸轉,說明我業務繁忙、經驗豐富、備受客戶信賴。
客戶的以為:
“這位律師這么忙,我的案子交給他,他還有精力親自辦嗎?”
“他整天東奔西跑,有時間沉下心來研究新法規、新判例嗎?會不會影響我的案件質量?”
過于繁忙的形象,帶來的不是百分百的信任,而是一種“不確定性”和“不安全感”,反而可能讓真正想委托的客戶望而卻步。
誤區四:硬核“普法”,不說人話
知道要發對客戶有價值的“利他”內容,于是開始分享普法知識。但內容要么是干巴巴的法條原文,要么是探討立法目的、理論原理。
你的以為:分享法律條文,是最直接、最權威的普法,體現了我的嚴謹。
客戶的以為:“這寫的都是些啥?跟我有什么關系?這些法條能幫我多賺錢還是能幫我規避風險?”
請記住,你的客戶不是法學生。他們不需要“是什么”,他們需要“怎么辦”。脫離了客戶的實際場景和商業需求,一切普法都只是自嗨。
你需要用更接地氣、更場景化的方式,去講他們能聽懂、能用上的“人話”。
誤區五:只有工作,沒有人味
整個朋友圈除了法律還是法律,仿佛一個24小時在線的工作機器。
你的以為:保持純粹的專業形象,能讓客戶更加信任我的業務能力。
客戶的以為:這是一個專業的律師,但感覺有距離,冷冰冰的。
信任分為兩個層面:專業信任和個人信任。
前者讓你成為備選項,而后者——基于共同的價值觀、生活態度所產生的共鳴——才能讓你成為最終的唯一選擇。
當客戶不僅認可你的專業,還欣賞你的生活、你的品味時,你們的關系才能從“客戶”升華為“朋友”和“伙伴”。
以上5點,你踩中了幾個?
如果你不知道每天朋友圈怎么發才能既不踩中這5大雷區,又能樹立好自己的專家IP人設,吸引來案源,我們總結了一套方法論,放在了《律師朋友圈私域運營寶典》里,你可以直接購買:
這是個公益商品,所有的收入我們都會捐贈出去,我們已經累計捐贈出去14.02萬了,手冊前幾頁都有捐贈記錄。
如果你想要通過發好朋友圈,掌握私域獲客的正確姿勢,你可以嘗試借助AI工具為你的私域獲客賦能。
我們準備了,感興趣的伙伴戳圖了解詳情:
想要了解更多律師發好朋友圈的技巧,關注我吧,咱們下次繼續聊~
每個月的最后一個周四,我也會直播講我這一個月以來遇到的真人真事,尤其是和搞錢相關的,你也可以掃碼預約起來。
想要1v1免費咨詢我的,可以直播連麥,我只在直播間接受白嫖(典型片段我會剪輯切片,不過會給你的聲音頭像打碼),哈哈:
我是姚郡主coco,LegalMVP律海芒芒創始人,中國法律職業資格證,美國紐約州律師執業證,朋友圈有5萬律師好友,鏈接24萬法律人。
掃碼加我免費送你一份277頁的「法律服務行業搞錢日志」,都是實戰經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