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看見光明(ID:kjianguang)
中美關系,說到底,就是一段剪不斷理還亂的家庭倫理大劇:這邊還在打貿易戰,那邊已經在“爭家產”。
宗慶后一走,宗馥莉一笑,整個輿論場都在喊:“中美,是不是親家?”
最近熱搜有點怪:不是“企業破產”上榜,而是“企業家遺產”爆了。
宗慶后,這位曾被譽為“民族企業家清流之一股”,在大家都還在為娃哈哈會不會被資本收割擔心時,居然留下了更具戲劇性的現實題材:三個美國人,一個中國人,圍著一個“中國制造”的鈔票帝國分蛋糕。
于是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娃哈哈不是一家普通飲料公司,而是中美合資感情企業。
它的口號從“娃哈哈,營養好喝不上火”悄悄升級為——“中美是一家,共創娃哈哈哈哈!”
喝的是民族情懷,賺的是美元分紅!
很多人回憶起小時候喝的第一瓶娃哈哈純凈水,眼角都閃著淚光,仿佛那瓶水里裝的不是水,是樸素的民族工業夢。
可這夢醒得也太突然——一覺醒來,企業創始人魂歸道山,唯一的繼承人是個擁有美國國籍的“海外華裔精英”,還是“海外市場部總監兼遺產分配待定代表”。
很多人這才意識到,娃哈哈的“民族產業光環”可能早就只是營銷上的“國產濾鏡”,背后那張股東名單,恐怕都能唱出國歌變奏曲:“起來!不愿做資產配置的人民!”
企業家表里不一,是因為外面風太大?
宗慶后不是第一個“兩頭下注”的民營大佬,也不會是最后一個。
這一代企業家有個共性:嘴上喊愛國,錢包先潤美;外表山河無恙,內部美元流淌;宣傳照片上戴紅領巾,董事會名單里全是綠卡。
他們白天開會講民族情懷,晚上在中環和美元基金合影;接受采訪說要“打造民族品牌”,銀行賬戶卻早就綁定了花旗和摩根。
這種操作,懂得都懂,學名叫“風險對沖”,俗稱是“表里不一,雙保險”。他們相信一句老話:“愛國歸愛國,跑路也得快。”
中美雙標還是雙拼?
有人問了:“你不覺得宗慶后這種情況挺諷刺的嗎?”
不諷刺,還挺科學的。你看,企業家面對未來風險,都會用家庭配置國際化、資產配置美元化、口號配置中國化這套三件套操作。
國內要政策,就打“民族牌”;國外要投資,就秀“國際范”,這就是:“中美是一家,共創娃哈哈哈哈!
“愛國企業”品牌是怎么煉成的?
別看現在群眾吐槽聲一片,過去可不是這樣的。
多少人曾在宗慶后“窮得只剩娃哈哈”的形象中找到了“中國企業家精神的最后倔強”。
多少高校團委曾把他的創業故事編入“愛國主題月”的PPT。
甚至還有不少人把娃哈哈當成民族品牌守護者,寄望它“永不被資本圍剿”。
結果資本沒圍剿,家里先開始“內訌”。
輿論反轉也很簡單:你喝著國產水,想著民族夢,結果背后是美籍繼承人笑瞇瞇數錢。
這就像你在用愛國情懷支持本土快遞,結果發現它的服務器設在硅谷。
說到底,誰有資格繼承宗慶后的遺產,不是群眾說了算,是法律說了算。
但當“民族企業+美籍繼承人”這組矛盾被擺上臺面,我們就不得不承認:很多問題,已經不是法律問題,是情緒問題,是價值認同問題。
你不能一邊說“民族企業要傳承中華精神”,一邊又把企業控制權交給“境外未登記”的海外子女。
這不是歧視,而是邏輯混亂。更不是仇富,而是情緒破防。
畢竟我們為之買單的,不只是飲料,還有一種曾經以為是真實的信仰。
喝的是娃哈哈,笑的是美國人
回到那句“中美是一家”,你不得不佩服這屆企業家的大智慧。
他們的確在構建一個跨文化、跨制度、跨貨幣的“新型國際企業家家庭”,嘴上喊著愛國,錢包上寫著自由,心里全是KPI和資產增值。
但群眾不是傻子。
你不能一直賣“民族企業”的情懷貨幣,卻不告訴大家,企業已經悄悄“出國了”。
宗慶后的故事是一面鏡子,照見的是一整個時代企業家的“兩副面孔”:民族品牌的宣傳口,國際身份的落地腳。
最后讓我們一起舉杯——為娃哈哈干杯,為真相笑出聲:中美是一家,共創娃哈哈哈哈!
(注:此文并不針對個人,僅調侃現象。如有雷同,說明您也喝過娃哈哈。)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的過程與圖片均源自網絡。為提高可讀性,部分細節已潤色,文中觀點僅代表個人看法,請理性閱讀。本文旨在傳遞社會正能量,無任何低俗等不良引導。若涉及版權或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迅速刪除相關內容。對于事件存疑部分,一經聯系,我們將立即刪除或更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