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4日上午,由廈門大學歷史與文化遺產學院主辦的“圓桌沙龍:移民與城市空間”在南光樓320會議室舉行。本次沙龍吸引了來自清華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廈門大學、閩南師范大學的10余名學者,就城市研究的前沿問題及研究動向展開學術交流。沙龍共設有“移民與歐洲城市空間的書寫”“移民與東亞城市空間的重構”“移民與美國城市化進程的演進”以及“如何書寫城市史與移民史”四個主題環節。
與會者合影
沙龍伊始,引言人廈門大學歷史與文化遺產學院韓宇教授闡述了本次沙龍的緣起及其重要意義,強調要充分發揮廈門大學在城市史研究的優勢,并在不同機構間的學術交流中進一步明確城市史作為學科的定位,優化學科發展布局。
第一場沙龍的主題為“移民與歐洲城市空間的書寫”。清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呂昭、中國社科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楊光、廈門大學歷史與文化遺產學院助理教授黃肖昱分別就“14至15世紀社會史視角下法國城市阿維尼翁”“17世紀初至18世紀巴黎城市空間和社會結構”2020年維也納恐怖襲擊事件對移民融入的反思”等主題進行報告。
清華大學的呂昭副教授以社會史視角切入14-15世紀法國阿維尼翁城,聚焦移民如何通過兄弟會組織突破原有政治經濟力量對城市空間的區隔。借由兄弟會這一社會組織,移民得以通過游行、遺囑、葬禮等方式重塑空間,打破居住地限制,構建集體身份與社交網絡。呂昭老師指出,兄弟會構建的社交網絡使移民跨越階層與區域壁壘,自下而上將碎片化空間整合為統一整體,形成城市歸屬感。
中國社科院世界歷史所的楊光助理研究員基于市政檔案、遺囑、交易記錄等資料,以空間視角分析18世紀初巴黎城市的擴張與治理。巴黎城墻雖被拆除,傳統核心區與邊緣區之間的政治支配關系仍未消解,無形城墻依舊存在;即使傳統社區治理逐漸被自上而下的國家機構取代,城市有效運作也需依賴于政府與傳統社區精英的協商。楊光老師認為,物理城墻拆除后,政治權力的空間區隔依然通過新的形式固化。
廈門大學歷史與文化遺產學院助理教授黃肖昱則以2020年親身經歷的奧地利維也納恐怖襲擊為例,分析歷史記憶對現代族群關系的影響。他通過對襲擊者的身份進行考察,發現這名穆斯林恐怖襲擊者是1991年南斯拉夫戰爭后的維也納移民二代,他的身份體現了“融入典范”卻加入ISIS、并實施恐襲的悖論,其中深層原因可追溯到1683年卡倫山戰役的歷史記憶。黃肖昱老師認為,1683年卡倫山戰役擊退土耳其人的歷史記憶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奧地利人對土耳其人的認知,這種歷史記憶深刻影響了現代奧地利社會的族群關系。
廈門大學歷史與文化遺產學院許二斌教授對三位老師的報告進行評議。他指出,三者均通過微觀案例,采用自下而上的平民視角研究;并總結三座城市的特性,即移民借兄弟會打破空間區隔的阿維尼翁,“無形城墻”證明政治權力不依賴物理邊界的巴黎,歷史記憶固化導致“融入典范”身份撕裂的維也納社會。三位老師的報告引發了現場關于城市史視角的整體史討論,即城市史應當構成事實研究以反映整體的歷史。
沙龍第二場的主題為“移民與東亞城市空間的重構”。廈門大學歷史與文化遺產學院的教授梁建國、副教授伍伶飛、助理教授梁心分別就“北宋都城開封中城市空間與社會分層的關系”“上海海關出版物與近代公共知識體系”“中國近代城鄉關系中的認知悖論”進行報告。
梁建國教授以北宋都城開封為例,分析北宋城市空間與社會分層的關系。他認為,北宋的城市大致可分為“宮廷-官署-市井”的三重空間,對應“皇帝-中下層官員-普通市民”三個社會階層,形成垂直空間區隔,但流動的普通市民亦可通過如科舉等方式實現空間跨越。最后,梁老師還強調了跨國別的城市史研究的可行性,他認為傳統的關于政治空間的城市史研究已陷入瓶頸,目前應多借鑒微觀史學和新文化史的研究視角,以詩歌等私人記錄考察社會民眾參與城市構建的方式。
廈門大學的伍伶飛副教授對上海海關出版物與近代公共知識體系進行了研究。伍老師分析了1949年在外國機構撤離這一契機之下,大量資料寄存于上海,其中海關出版物這一類型的資料中相當一部分可通過其上的印章尋找來源。伍老師認為,通過追溯上海圖書館中海關出版物的來源,考證其原藏機構,得以復原近代以上海為樞紐的公共知識體系。
廈門大學的梁心助理教授以上海作為典型案例,從思想史視角解構了中國近代城鄉關系中的認知悖論。她認為,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將鄉村浪漫化為“反城市烏托邦”,但這一想象卻與中國低城市化的現實形成矛盾。梁心老師試圖探尋這一悖論形成的原因,認為上海這一城市內部的失業問題造成人們對鄉村的想象與向往,并且這一想象隨著各種政治因素的加入而越發明顯。
廈門大學歷史與文化遺產學院陳博翼教授分別評議了三位老師的報告,并以“發明”和“想象”兩個關鍵詞進行總結。他指出,同北宋開封城相較,中國及歐洲的大城市中也存在折疊的空間;在全球史視角下,上海海關出版物所體現出的近代公共知識的流通與伊斯蘭體系存在一定相似性。同時,陳教授回顧了自己前往鄉下的田野經歷,對快速城市化和城市人口增加提出新的思考。
沙龍第三場的主題為“移民與美國城市化進程的演進”。閩南師范大學歷史地理學院講師劉雨石、廈門大學歷史與文化遺產學院助理教授林漫、廈門大學歷史與文化遺產學院助理教授任慈分別就“美國城市史學的學術脈絡和范式轉型”“社會性別分工與美國女性參與市政管理”“美國移民史與城市研究的交叉路徑”進行報告。
閩南師大的劉雨石講師分析了美國城市史學形成與發展的主要過程,溯源20世紀30年代的城市社會史,探討其在社會科學化的過程中,于20世紀60年代形成帶有自我反思性質的城市史學。劉雨石認為,以“新城市史”為代表的美國城市史學,在20世紀80年代遭遇發展困境,但是通過城市田野調查和口述歷史實踐,在方興的公眾史學中找尋到城市史發展的新方向,并提出“城市公眾歷史”的概念。劉老師后續又揭示了城市公眾史學具有“歷史性敘事”與歷史敘事相結合、實景敘事與文本敘事相融合的特征,指出這些敘事特征是城市公眾史學對美國城市史學發展的突出貢獻。
廈門大學的林漫助理教授以簡?亞當斯為例,探討社會性別分工如何影響美國女性參與市政管理。亞當斯將家庭主婦的“私領域”技能延伸至公共治理這一“公領域”,從家庭管理者轉型為城市治理者,推動市政改革,體現了“母權主義”的特色。在此基礎上,林漫老師簡要對比了美法兩國婦女權利運動的異同,她推測,法國早期女權由于綁定激進革命理念反而遭遇更強阻力,而美國女權主義者則借母權主義之名,以務實策略推動女性參與市政管理,提升了婦女與兒童的福祉。
廈門大學的任慈助理教授剖析了美國移民史與城市研究的交叉路徑。一是移民主要流向大城市,因此移民問題本質上是城市問題;二是移民問題從宏觀走向微觀,從美容院、餐吧等微觀場所的營造中得以一窺同類型移民的身份歸屬與凝聚力。接著,任慈老師列舉了移民史與城市研究交融的典范案例,如探討休斯敦吸引南亞移民的原因,探討美國傳統郊區化進程中少數族裔的身影,以及分析加利福尼亞種族關系的轉向與城市空間分布之間的關系。
廈門大學歷史與文化遺產學院賴國棟副教授以“能動性”和“現代化”兩個詞匯對三位學者的發言進行總結。他思考歷史的公眾參與和職業歷史學家的區別,表達了對女性難民等弱勢群體的關注。
會議最后,廈門大學歷史與文化遺產學院的李莉教授就“如何書寫城市史與移民史”這一話題進行總結。李莉教授提出“邊界”和“雅集”兩個城市史研究的關鍵詞。她認為沙龍上來自不同領域的學者將自身研究同城市史研究進行“劃界”和“跨界”,拓展了城市史研究的邊界,突破了城市史研究單一的國別敘事框架;而本次圓桌沙龍所討論的話題涉及中國、歐洲和美國城市史研究,思想的碰撞引發了我們對城市史研究的新思考,眾多中青年學者齊聚廈門大學,可謂是我國城市史研究的一次“雅集”。
(本文圖片由楊旭拍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