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能家電開發、外賣服務及其他便捷服務為核心的“懶人經濟”,在全球范圍內快速增長。
消費的新“風”吹起來了。其背后的驅動因素是什么?將帶來哪些機遇,又面臨何種隱憂?
圖片說明:越來越多家庭嘗試“上門做飯”服務。
家住普雄路的沈女士忽然意識到,家里的“一日三餐”有了變化——
早上全家一人一個白煮蛋的規矩是從爸媽那里傳下來的,不同的是,如今她不用一早起床起鍋燒水,只需前一天晚上在智能煮蛋器上設定好時間,就連最后成品是溏心蛋還是金沙蛋都可精準把控。
正值暑假,趕著上班的沈女士還要為兒子的午飯操心。叮咚買菜上30多元買來的快手菜安格斯肥牛450克,無須解凍,直接放電飯煲啟動煲湯模式1小時,中午揭蓋即食;冰箱里100元9只、每只200克的新奧爾良口味手槍腿半成品,放入空氣炸鍋,180℃下,正反兩面加起來炸個20分鐘,便可香噴噴出鍋,這是16歲小伙子自己可以操作的。如此,兩個大菜毫不費力完成。
晚上是婆婆生日,沈女士一周前就在微信小程序上預約了上門做飯的五星級廚師,提前一個半小時就位。包食材799元8菜一湯,兩邊長輩和小家庭加起來一桌7人吃飽吃好。她還吃到了自己總也做不好的高難度菜——松鼠鱖魚、鍋包肉。
“那個上門燒飯還有幫洗碗清理廚房的服務項目,加50元就行,我婆婆嫌貴堅決不讓我選,最終還是我洗,后悔死了,下次一定要選。”沈女士說。
在快節奏生活的當下,新科技帶給人們嶄新的體驗、刺激新的消費需求,人們小心平衡著時間和金錢,在這個新領域中追逐更高效、更便捷的生活。
近年來,“懶人經濟”悄然崛起并迅速在全球范圍內掀起熱潮。從智能家電的廣泛應用到外賣服務的普及,再到各種便捷服務的層出不窮,它正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為經濟格局的重塑注入變量。
追求“極致便利”
價格敏感被突破
“‘懶人經濟’是指在現代社會中,依托科技進步、消費升級和社會分工細化,以滿足人們追求便捷、高效、減少人力付出的生活需求為核心,通過提供各類智能化產品、便捷化服務及創新型解決方案,從而形成的一種經濟形態。”上海大學教授、上海市商業經濟學會會長聶永有說。
其核心在于“以節省時間、精力為導向的需求滿足”,即圍繞人們希望減少家務勞動、簡化生活流程等“偷懶”訴求,通過技術創新和服務優化,將原本需要個人親力親為的事務進行替代或外包。例如,智能家電通過自動化功能替代人工清掃、烹飪等家務,外賣服務將餐飲制作與配送環節外包,讓消費者無須親自下廚或外出就餐。
在他看來,“懶人經濟”興起的首要原因是人口結構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在中國,小家庭和單人戶越來越普遍。2022年,全國單人戶占總人口的19%,預計到2026年將達到21%。少子化、老齡化趨勢使得家庭規模變小,獨居的青年人很多,而中老年人的獨居現象也在增加。一線城市尤其明顯,人們更愿意通過外部服務解決日常需求。此外,都市生活節奏加快,上班族工作繁忙、通勤時間長,寧愿花錢買便利,以換取更多的休息或工作時間。過去“偷懶”常被視為“勤快”的反義詞,如今很多人認為通過專業服務減輕家務負擔,是提升生活品質的表現。
隨著時代發展,技術進步和平臺經濟的壯大推動了“懶人經濟”的普及。智能手機和各類App讓即時配送、上門服務實現“一鍵下單”。大型線上平臺連接了眾多消費者與服務提供者,使得外賣、上門清潔、跑腿代購等服務隨時可享。同時,人工智能和物聯網技術催生出智能音箱、掃地機器人、全自動咖啡機等“懶人神器”,極大簡化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中國特有的平臺紅利和龐大市場規模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國約3億年輕網民對新型線上服務持積極態度。“懶人經濟”提供了大量服務供給,推動了市場的快速擴張。以上海為代表的一線城市表現尤為突出:日均外賣訂單高達250萬單,年快遞業務量接近50億件。許多市民的日常生活幾乎可以足不出戶完成,體現了對效率和品質的極致追求。
放眼海外,日本和韓國也呈現類似趨勢。日本長期以來盛行“宅文化”,大量年輕人及中年人獨居。截至2023年,日本單人戶已占總戶數的34%。便利店網絡發達,全國超過5萬家,24小時提供全方位服務,被稱為“懶人天堂”。韓國則以高便利性著稱,人均便利店密度全球最高,單人家庭占比從2000年的24.6%上升到2020年的59.5%,推動“一個人經濟”蓬勃發展。韓國便利店集銀行、餐飲、藥店于一體,并提供即時配送、跑腿代購等服務。無論中國還是日韓,人口結構和技術進步共同催生了“懶人經濟”,已成為現代社會的普遍現象,只是在程度和形式上略有差異。
中午11時50分,外賣小哥小楊完成了黃興公園附近小區的一單午餐配送,這是他當日的第23筆訂單。“從早上6點就開始跑,每天中午11點到下午1點是最忙的時候,天氣越熱訂單越多。”小楊說。
他總結了一天內的外賣訂單特點,早上咖啡,中午餐食,傍晚五六點的晚市單子則多為菜場里的新鮮蔬菜、鮮活魚蝦。天氣炎熱,足不出戶“云買菜”已成很多人炎夏首選。
主婦汪女士做過比價。一張加雞蛋和脆餅的雜糧餅,自己下樓買需8元,外賣平臺用上優惠券需13元;菜場里一斤黃瓜2.99元,線上平臺3.99元;羅氏蝦區別更大,菜場38元一斤,線上58元的都有……“按比例算,外賣價格貴不少,但好像已經培養出習慣了。畢竟手指點點實在比腿腳跑跑方便多了,貴點也接受。”
越來越多人追求“極致便利”的情況下,價格敏感被打破。統計顯示,2020年國內即時零售的相關市場規模約為1500億元,預計2025年這一數字超過700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超過38.3%。
2025年7月7日,淘寶閃購與餓了么聯合公布,截至7月5日24時,餓了么日訂單量超過8000萬,其中非餐飲訂單達1300萬。淘寶閃購當日日活躍用戶突破2億。
新消費引導
生產研發創新
“懶人經濟”從表面上看是消費模式的又一次“推陳出新”,但實質上,是國家經濟發展紅利、城鎮化率提升、數字技術迭代和傳統零售業態轉型的疊加結果。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左雪靜指出,一方面,消費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環節,在社會再生產中具有基礎性地位,不僅能夠刺激生產,更有提高交易效率的作用。
另一方面,消費也可以反過來引導生產研發的創新,經濟社會的發展、互聯網與數字技術的迭代升級,使得新產品和新型商業模式不斷出現,生產流通效率和經濟內外循環也對消費的轉型和升級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在數字化不斷滲透國民經濟各行業的背景下,各行業不斷垂直和細分。
智能家電無疑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以掃地機器人為例,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掃地機器人市場出貨118.8萬臺,同比增長21.4%,出貨量增長率連續兩個季度超過20%。2024年中國掃地機器人零售量為603.6萬臺,同比增長31.7%,在國補政策等因素推動下,市場出貨量不斷提升。
回顧國內掃地機器人“前世今生”,便可以深刻感受到什么叫抓住機遇。
在這一領域,相比于付出勞動時間和人力成本,消費者更追求通過使用高科技產品或者高附加值服務來實現效率的最大化。正是由于該產業抓住痛點,以體驗為先,與需求相呼應,技術歷經多次迭代,才成功實現在全球產業格局中“往上爬”。
早期掃地機器人采用隨機碰撞導航,無路徑規劃能力,消費者認可度低。2010年左右,掃地機器人經歷了陀螺儀+加速度計技術的局部規劃導航,后升級為利用激光雷達等傳感器的智能路線全局規劃。2021年,有品牌推出3D建圖導航產品。2022年,結合AI和自升降全景激光雷達技術,掃地機器人已可實現高精度避障與通行高度自動調節。
最初的掃地機器人需手動倒垃圾。2018年自集塵功能問世,此后“自清潔”和“全能基站”等理念在全行業普及。一個帶上下水的掃地機器人也成為不少消費者購買產品的標配。已有趨勢表明,未來當掃地機器人進入具身智能時代,將逐步從單一清潔工具向家庭服務智能體演進,成為家庭服務中樞。
技術升級的同時,國內品牌完成了對國外品牌的超越。后者早期主導掃地機器人市場,如今中國品牌已強勢引領全球市場。由于國內市場形成高端創新與質價比普及并重的啞鈴型結構,當下中國掃地機器人在歐亞市場表現尤為突出。
催生新崗位
須加強勞動保護
在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旋律中,“懶人經濟”正以洶涌之勢席卷而來,其蓬勃發展創造出眾多前所未有的新就業崗位。
26歲的程賢在北京一家家政公司擔任收納整理師已兩年有余。他介紹說,收納工作深受年輕客戶群體青睞,部分客戶每月線上固定預約整理,也有客戶臨時打電話預約,換季時是他們的業務高峰期。
收納整理師的工作并非簡單的物品歸位,而是有著一套嚴謹的流程。上門服務前,需根據客戶家的實際狀況進行診斷報價,并合理規劃收納空間,之后約定時間上門整理。整理過程中,從物品清空、分類,到排列、調整,每一步都需要細致入微的操作。整理完成后,還要與客戶進行交接,分享科學的收納與拿取方法。程賢表示:“我們這個職業不僅是在整理家居環境,更是在‘整理’客戶的心情。看到原本雜亂無章的房間變得井井有條,客戶滿意,自己也充滿成就感。”據了解,在北京,收納整理師的月收入可達1萬元左右,部分經驗豐富、技能嫻熟的收納整理師收入可達3萬元。
“90后”的郭奕擅長粵菜、湘菜、川菜以及蔥姜爆海鮮等多種菜系。今年春節期間,他接到了十余單私廚服務訂單,勞務報酬從幾百元到上千元不等。他說:“客戶需求多樣,朋友聚餐、生日宴等場合都會請我上門做飯。客戶既可以自備食材,也可以由我根據擬定菜單采購后帶過去。我會根據客戶喜好的口味和辣度推薦菜品。”
在上海工作的小李原本是一名普通上班族,因熱愛寵物且時間靈活,轉行成為職業遛狗師。他表示,會根據狗狗的性格和體能制定不同的遛彎路線和時長。除了遛狗,還會負責狗狗的簡單清潔和健康觀察。“看到狗狗們在外面歡快玩耍,我也覺得很開心。而且這份工作時間相對自由,收入也不錯,平均每天遛5—8只狗,月收入能達到8000元左右。”小李說道。職業遛狗師的出現,為寵物主人解決了后顧之憂,同時為從業者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
對此,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社會政策與發展研究系副教授、系主任陳龍認為,新經濟催生的新崗位,很多工作的形態不同以往,如果依然教條地認為必須是到正規的部門,每天朝九晚五,中間要接受管理才能夠明確勞動關系的話,那么隨著技術的發展,很快我們會發現很多工作都不符合傳統認定的標準了。
在他看來,收納整理師、職業遛狗師等新職業用工屬于靈活就業,是非標準勞動關系,對相關勞動者權益的保護應加緊跟上。
此外,也應關注到“懶人經濟”下新崗位產生的同時,對傳統就業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使得部分崗位面臨消失的困境。這部分勞動者的調整、適應,同樣需要社會及勞動保障部門給予關注。
【專家對話】
記者:社會生活的不斷發展和科技的推動,為“懶人經濟”的出現和蓬勃發展提供了可能。對于這一趨勢,您怎么看?
左雪靜(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懶人經濟”中的“懶”不是貶義的“懶惰”,而是指原本應該自己動手做的事情由市場來代勞了。其產生的消費行為,核心在于數字技術引領下的專業化、垂直化分工,為個體、家庭節約了時間,是一種勞動的解放。未來,養老助老,以及提供情緒價值,或將是其發展的重要方向。
在其發展進程中,有三點值得關注。
一是數據安全的威脅。智能家電通過傳感器收集用戶的生活習慣、使用偏好等數據;外賣平臺、便捷服務平臺收集用戶的個人信息、消費記錄等數據……底層邏輯是:消費者讓渡隱私換取生活便利。去年,某智能家電品牌被曝光存在安全漏洞,黑客可以通過漏洞獲取用戶的家庭住址、使用習慣等敏感信息。一些不法分子還可能通過非法手段獲取用戶在平臺上的消費記錄,進行精準詐騙。因此,加強隱私保護,規范數據的收集、使用和管理,成為護航“懶人經濟”發展的關鍵點之一。
同時,隱私保護的邊界在哪里,什么是可以的,什么是絕對不可以的,社會需要對此形成共識。企業開發產品、服務時應給予消費者知情并選擇的權利。行業管理機構也應加強監管和溝通。
二是人際關系的淡漠。長期依賴“懶人經濟”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重“社交隔離”。某社交平臺數據顯示,使用智能家居的年輕人日均真實社交時長不足45分鐘。外賣平臺讓鄰里間少了借鹽借醋的溫情,智能家居讓家人間少了共同勞動的場景。
過度依賴線上服務,減少人與人之間面對面交流互動的機會,進而導致人際關系淡漠和社會交往能力的退化。在虛擬的網絡社交和便捷的線上服務中,人們雖然能夠與他人進行交流,但這種交流往往缺乏深度和真實感,無法替代面對面的人際交往。長此以往,可能會對個人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三是社會倫理的沖擊。“懶人經濟”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市場化照料的興起。伴隨著產品經濟(制造業)向服務經濟的演變,人際服務的比重出現了增加的趨勢。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人們得以把一部分照料外包給市場。在老齡化加劇和技術迅猛發展的雙重影響下,子女在照料、陪伴老年父母的過程中需要承擔多少、如何承擔?答案或許將在未來發生改變。
處于過去與未來之間過渡期的人們選擇以何種方式擁抱新技術、新服務?它是否會對傳統家庭關系形成解構?這些課題是社會學者需要進一步觀察和研究的。
原標題:《“懶人經濟”:蓬勃之下的三重隱憂》
欄目主編:龔丹韻
題圖說明:自問世以來,掃地機器人功能不斷迭代升級。本文圖片均為視覺中國供圖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彭德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