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宜豐縣的山野宛如錦緞,色彩斑斕。生機勃勃的綠意背后,是一場深刻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該縣全域推進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以林地“三權分置”為突破口,促進森林資源總量只增不減、質量穩步提升、生態效益更優,將連綿青山打造成百姓致富的堅實“靠山”。
示范引領,“點綠成金”提升含金量。如何破解規劃差、品質低、產出慢的林業困境?宜豐的答案是:用高效示范林樹立標桿,促進林地資源高效益轉換。在采育聯合林場的示范基地,一棵棵黃檀、閩楠等珍貴鄉土樹種郁郁蔥蔥。該基地采取常綠與落葉樹種搭配、速生與慢生樹種結合,形成立體高效的混交林模式,預期畝產值超2萬元。目前,全縣已新造2.16萬畝鄉土闊葉林,其中2025年營造鄉土闊葉珍貴樹種1.3萬畝。該縣與省林科院深度合作,通過共建示范基地、聯合科研攻關、培養本土人才,為林下藥材種植、景觀彩化提供技術支撐,12個市級造林綠化示范點帶動3000名林農穩定就業增收。
聚散成群,激活林權增綠又增收。宜豐縣以“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方式,建立縣林權收儲平臺,健全林權收儲機制,把分散、低效的林權聚沙成塔,探索森林可持續經營新路徑。通過收儲或聯營,平臺已整合林地1.5萬畝,全縣林地流轉面積突破20萬畝。這一“活權”之舉,吸引社會資本踴躍“進山入林”,催生了70個林業合作社、105戶林業專業大戶,讓資源在共享中增值、風險在共擔中化解。溪香茶業乘著林改東風,短短兩年聯合9個村建成1500余畝茶園。通過技術培訓、訂單包銷、入股分紅等利益聯結機制,茶農科學種茶熱情高漲。
產業融合,全鏈發展釋放新動能。宜豐縣牢牢把握“一產抓育、二產抓引、三產抓點”的發展思路,依托豐富的竹木資源推動林業向二三產發展。20萬畝毛竹豐產林、0.98萬畝筍竹兩用林是堅實基礎,年采毛竹1382萬根、產鮮筍6.58萬噸。以竹產業科創園為引擎,通過數智化改造與綠色化轉型,開發竹板材、竹家具、竹飲料等上千個品種,形成年產值11.08億元的綠色建材產業集群,躋身省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全縣118家竹加工企業中,高新技術企業、省級龍頭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熠熠生輝,一條“二產牽引、三產融合”的竹產業鏈條日益強韌。
創新驅動,青山“變現”開拓新藍海。宜豐縣在林業經營收益權證制度、林權抵押、綠色金融產品方面先行先試,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生態旅游、森林康養等生態富民產業,積極培育林業龍頭企業,帶動林業增效、林農增收,讓生態價值有了市場轉化的通道。該縣出臺“1+N”系列政策文件,整合資源加大投入,構建全方位保障體系,重點建設一條100公里森林可持續經營產業示范帶,推動林業產業延鏈補鏈強鏈,產業不斷壯大。 (全媒體記者梁健、鄒海斌 通訊員漆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