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弗里·愛潑斯坦,這位與美國政商名流交往密切的已故富商,其涉嫌性犯罪的案件雖已過去數年,卻始終如同一顆未爆彈,在美國政壇掀起陣陣波瀾。
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中,唐納德·特朗普曾將公開愛潑斯坦案相關檔案列為核心競選承諾,然而近期美國司法部與聯邦調查局(FBI)的聯合表態,不僅讓這一承諾蒙上陰影,更在特朗普的核心支持者群體。
“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陣營中引發了信任危機。
今年7月7日,美國司法部與FBI發布聯合備忘錄,明確表示“沒有可信證據表明愛潑斯坦掌握用于勒索知名人士的‘客戶名單’”,且“不會再發布更多調查文件”。
這一結論與司法部長帕姆·邦迪此前的表態大相徑庭——今年2月,邦迪曾公開暗示“愛潑斯坦的客戶名單就在辦公桌上待閱”,并承諾將公布“大量新信息”。
更令公眾疑慮的是,備忘錄發布前,司法部曾公布11小時愛潑斯坦牢房外監控,卻被發現缺失關鍵的一分鐘;而今年2月底首批公布的檔案中,也并無“爆炸性信息”。
愛波斯坦
一系列操作不僅未平息爭議,反而讓MAGA陣營的不滿徹底爆發。
保守派電臺主持人埃里克·埃里克森直言:“邦迪看著美國人的眼睛說有名單,現在又說沒有,她因撒謊必須被解職。”
共和黨聯邦眾議員瑪喬麗·格林更是直指:“沒人相信不存在‘客戶名單’。”
備忘錄引發的風波迅速升級為特朗普陣營內部的“內訌”。
根據《華盛頓郵報》的報道,司法部與FBI在風波發酵后相互推諉:FBI副局長丹·邦吉諾的盟友稱其正考慮辭職,理由是“邦迪在案件調查上不夠透明”;而邦迪則在白宮與邦吉諾爆發激烈爭執,質問其是否向媒體泄露“司法部壓制FBI公布檔案”的消息。
盡管司法部副部長托德·布蘭奇出面“打圓場”,稱雙方立場一致,但裂痕已難以彌合。
面對核心支持者的憤怒,特朗普于7月12日在社交媒體發帖,語氣帶著明顯的沮喪:“我的男孩們、女孩們,大家都怎么了?他們追著帕姆·邦迪打,她工作超棒,我們同屬MAGA團隊,我不喜歡現在這樣。”
他還敦促支持者“別在愛潑斯坦這樁陳年舊案上浪費時間”,轉而關注“選民欺詐、政治腐敗”等議題,甚至抱怨“愛潑斯坦好像永遠死不了,案子沒完沒了”。
但這番勸說收效甚微。
以散播陰謀論聞名的極右翼人士亞歷克斯·瓊斯怒斥“這絕對令人作嘔”,前福克斯新聞主持人塔克·卡爾森則指責司法部“在扼殺真相”。
24歲的特朗普支持者沙倫·艾倫的話頗具代表性:“我們選他(特朗普)是因為他該與眾不同,可現在,他該證明這一點——他可以解雇邦迪。”
愛潑斯坦案的敏感性,源于其與美國精英階層千絲萬縷的聯系。
2019年8月,愛潑斯坦在獄中“自殺”身亡,但其涉嫌性剝削未成年人的罪行,以及圍繞他的“政商名流關系網”,始終被認為藏著“不可告人的秘密”。
特朗普2024年競選時承諾“上臺后公布全部檔案”,正是抓住了公眾對“精英階層掩蓋真相”的不滿,贏得了大量MAGA支持者的信任。
然而現實卻與承諾相去甚遠。從首批檔案“無爆點”,到監控“缺一分鐘”,再到如今“無名單”的結論,MAGA陣營認為自己遭到了“背叛”。
尤其諷刺的是,FBI局長卡什·帕特爾與副局長邦吉諾,曾是抨擊民主黨政府“隱瞞愛潑斯坦案真相”的急先鋒,如今卻因備忘錄成為被指責的對象。
風波中,與特朗普關系破裂的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也加入戰局。
他新成立的“美國黨”將“曝光愛潑斯坦案文件”列為首要任務,更直指特朗普的矛盾:“他說了‘愛潑斯坦’六次,卻告訴所有人別再談,趕緊兌現承諾公布文件吧。”
公眾的疑慮同樣難以平息。
在佛羅里達州保守派團體“美國轉折點”的集會上,播客主持人布蘭登·泰特姆直言:“他們(邦迪等人)沒告訴我們真相,或許是因為涉案者中有我們的盟友,有我們不想搞壞關系的人。”
這種猜測折射出公眾對“精英階層護短”的深層擔憂。
對特朗普而言,MAGA陣營是其政治根基,更是明年國會中期選舉共和黨選情的關鍵。
但愛潑斯坦案的風波,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挑戰著這一聯盟的凝聚力。
過去無論政策轉向還是丑聞發酵,支持者總能與特朗普“站在一起”,而這一次,“真相”與“承諾”的重量,讓信任的裂痕愈發明顯。
愛潑斯坦雖已離世多年,但他留下的謎團,正在成為美國政壇的一面鏡子,照見承諾與現實的差距,也映出權力與公眾信任之間的復雜博弈。
這場風波最終將如何收場,或許只有更多真相的披露才能給出答案。
若想明白特朗普為啥咬死愛潑斯坦“客戶名單”不存在,看看《雍正王朝》里胤禛火燒《百官行述》的戲碼,就像照鏡子——兩件事隔著三百年,藏著的權力邏輯卻很相似。
先把這面鏡子擦清楚:《百官行述》是啥?江南鹽商任伯安攢的“官場黑料大全”,三百多個官員的貪腐證據、結黨密信、私密丑事全在里頭,攥在誰手里,誰就等于握著半個朝廷的把柄。
八爺想搶它整垮對手,太子想拿它自保,這東西要是流出去,整個朝堂就得陷入“互相撕咬”的混戰,最后動搖的是康熙的皇權根基。
可胤禛截獲這“殺器”后,干了件誰也沒想到的事——當著康熙和百官的面,一把火給燒了。
他說:“留著只會讓人心惶惶,燒了,朝廷才能安穩。”
這把火看著是“自廢武功”,實則是最狠的政治算計:與其讓黑料變成各派互斗的武器,不如徹底毀掉它,讓所有人都松口氣,反而能穩住整個權力體系。
再看特朗普面對的“客戶名單”,不就是當代版的《百官行述》?
愛潑斯坦跟美國政商名流纏得深,這名單若真存在,上面大概率既有民主黨大佬,也有共和黨要員,甚至可能牽扯特朗普自己的盟友。
一旦曝光,后果跟《百官行述》外流沒兩樣:民主黨會拿它攻訐共和黨,共和黨也會反咬,媒體盯著名單上的名字追著錘,整個美國精英階層的公信力得塌一半。
特朗普咬死“名單不存在”,跟胤禛燒行述的邏輯,簡直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第一,怕“黑料武器化”毀了整個盤子。
胤禛知道,《百官行述》最大的危險不是內容,是“可被利用性”——八爺拿到會整太子,太子拿到會整八爺,最后沒人干正事,全忙著內斗。
特朗普也清楚,“客戶名單”一旦坐實,就是兩黨混戰的導火索。更要命的是,他自己跟愛潑斯坦有舊交,盟友里也早有傳聞沾邊,真曝光了,他根本控不住“只炸對手不炸自己”。
說“名單不存在”,等于提前把這顆“互斗炸彈”的引信掐了,哪怕只是嘴上說說,也能避免權力體系陷入癱瘓。
第二,靠“消解證據”抓牢權力。
胤禛燒行述,不是傻,是精。
官員們本都怕黑料被翻出來,這下火一燒,大家都松了口氣,反而會記著“是胤禛保了自己”,對他更死心塌地;康熙也看出他“顧全大局”,心里早把他當繼承人了。
特朗普也一樣,說“名單不存在”,是在給身邊人“定心丸”:別慌,這事兒翻篇了。對MAGA陣營,他喊“咱們是一個團隊”,把不滿壓下去;對司法部、FBI,他維護他們的結論,確保這些部門別在選舉前添亂。
這種“不追究”,看著是妥協,實則是用暫時的安穩,換自己權力基本盤的穩固。
第三,用“規矩”當幌子,藏起真實算計。
胤禛燒行述時,沒說“我怕內斗”,而是說“這種陰私之物本就不該有”,站在“維護綱紀”的道德高地上;特朗普也沒說“我怕名單坑了自己人”,而是借司法部、FBI的“聯合備忘錄”,說“司法查了,確實沒有”,把自己的態度包裝成“尊重程序正義”。
倆人都懂:老百姓信“規矩”,不信“算計”。
私下毀黑料,會被罵“包庇”;但把“毀”或“不存在”說成“按規矩來”,就能少挨不少罵。
哪怕有人不信,只要沒有實錘推翻官方說法,這事兒就能被定義成“解決了”。
至于馬斯克這些人嚷嚷著“必須公開名單”,活脫脫就是當年想搶《百官行述》的八爺——八爺想靠行述整垮對手奪嫡,馬斯克想借“曝光黑料”給自己的新黨拉人氣,本質都是想把黑料變成自己的武器。
可特朗普心里跟胤禛一樣清楚:權力這東西,最怕的不是對手多狠,是整個盤子散了。與其用黑料打打殺殺,不如先穩住局面,讓自己站得更穩。
所以說,看懂了胤禛燒《百官行述》,就看懂了特朗普的心思:政治里最聰明的選擇,往往不是揪著黑料不放,而是在可能炸鍋的雷面前,先想辦法讓它別響。
畢竟,保住自己的權力地盤,比一時的“真相快感”重要多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