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位于我國大陸南端,瀕臨南海,是我國的“南大門”。其古為百越之地,自秦始皇平定嶺南后納入華夏版圖。歷史上因處于廣信之東,兩宋設廣南東路而得名。
經過兩千多年的開發,廣東不僅形成了獨特的“嶺南文化”,現在也是我國經濟實力最強的省份。
現在,廣東共有21個地級市,是我國地級市最多的省份。其中,與福建、江西兩省相交之地的地級市為梅州市,而梅州市與閩、贛兩省均相接的轄縣為平遠縣。平遠縣不僅地處粵、閩、贛三省交界,其縣名也因閩、贛兩省各一縣而得名。
地理位置與歷史沿革
平遠縣位于廣東省東北部,地處閩贛邊界武夷山脈南伸的丘陵山區,與福建武平縣、江西尋烏縣(從安遠縣析出)相鄰,隸屬于梅州市,是一縣連三省之地。今平遠縣域大部歷史上長期隸屬于程鄉縣(今梅縣區),明朝嘉靖時設縣,建制時間超過四百五十年。
建縣始末
平遠縣于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設縣。最初以廣東潮州府程鄉縣的豪居都(今仁居)為中心,并析福建汀州府武平、上杭,江西贛州府安遠及廣東惠州府興寧等四縣邊地而設,隸屬于江西贛州府。因其界于福建武平、江西安遠之間而得名“平遠”。
廣東、福建也出了不少地,但新設縣卻歸江西,估計廣東、福建后悔不已。于是,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平遠縣調整縣域,歸還福建、江西兩省武平、上杭、安遠三縣原析之地,增析程鄉的義化、長田、石窟三都及興寧原析的大信一里,仍組成平遠縣,改隸廣東潮州府,縣治仍設在豪居都。
明清時期的變遷
明朝崇禎七年(1634年),析平遠的石窟一圖、二圖及程鄉部分地域,增置鎮平縣(即今蕉嶺)。清初承襲明制,雍正十一年(1733年)程鄉縣升格為嘉應州,平遠改隸嘉應州,與程鄉、興寧、長樂(今五華)、鎮平(今蕉嶺)四縣一起并稱嘉應五屬。
民國至新中國成立
民國成立后,廢除原有建制,省縣之間另設道。1914年設潮循道,平遠為下屬之一縣。1920年裁道,平遠直屬于省。1936年8月,兩廣還政中央,廣東取消綏靖區,改設九個行政督察區,平遠屬第六區。1949年調整改屬第九行政督察區。
新中國成立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省縣之間仍沿襲民國時期的專員公署制,作為省派出機構領導縣級政府,平遠隸屬興梅專員公署。
1952年,興梅專署撤銷,改隸粵東行政公署。1956年,粵東行政公署撤銷,分設惠陽、汕頭兩專區,平遠隸屬汕頭專區。
1965年,興梅與潮汕分設專區,平遠隸屬梅縣地區行政專員公署。1988年,梅縣行署改為市一級政權機構,稱梅州市,平遠隸屬梅州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