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宣布推遲原定于次日(7月14日)生效的對美關稅反制措施,將談判窗口延長至8月初。這一決定意味著,盡管特朗普已宣布自8月1日起對歐盟商品征收30%的全面關稅,歐盟卻主動放棄了手中的籌碼,選擇繼續“談判優先”策略,而非強硬回擊。
顯然這一舉動迅速引發歐盟內部強烈反彈,歐洲議會國際貿易委員會主席朗格怒斥馮德萊恩“繼續退讓”,認為此舉只會助長特朗普的霸凌氣焰。本來歐盟對美想要展現“強硬威脅”,沒想到這么快就“跪地求饒”。歐盟此前曾高調準備了兩份反制清單,涉及900多億歐元的美國商品,并威脅若談判失敗,將采取報復性措施。
然而,當特朗普毫不退讓,甚至進一步加碼關稅威脅時,馮德萊恩卻迅速退縮,主動推遲反制計劃。這一決策暴露了歐盟在貿易談判中的戰略軟弱——它既不敢真正與美國對抗,又無法通過談判爭取到有利條件。更諷刺的是,歐盟內部對此分歧嚴重。德國副總理克林拜爾警告稱,若談判失敗,歐盟必須采取“堅決反制措施”,而法國則一直呼吁歐盟應動用所有可能的工具對抗美國。
但馮德萊恩的“談判優先”立場最終占了上風,顯示出歐盟在面對美國時的戰略混亂和內部撕裂。與對美妥協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歐盟近期在對華政策上卻表現得異常強硬。例如:
1. 限制中國醫療器械采購,并依據《國際采購工具》對中國企業設限;
2. 要求中國取消稀土出口管制,甚至通過歐洲議會決議施壓;
3. 推遲中歐氣候合作聲明,要求中國承諾更激進的減排目標。
這些舉措看似強硬,實則暴露了歐盟的“欺軟怕硬”心態。歐盟不敢真正與美國硬碰硬,卻試圖通過對華施壓來轉移內部矛盾,甚至幻想通過迎合美國來換取貿易讓步。然而,這種策略已被證明是失敗的——特朗普一邊壓榨歐盟,一邊卻積極尋求與中國對話。 對于歐盟這種“欺軟怕硬” 的姿態,恐怕在今后對華貿易中只會遭到通過更強勢的反擊。
我們追究歐盟戰略困境的原因,說白了就是歐盟當前的困境源于其長期依賴美國的安全與經濟政策。在安全上,它依附于北約,美國對北約擁有著很強的控制,并且在歐洲大量駐軍 并且部署核武器;在經濟上,它畏懼美國的貿易制裁,畢竟,美國的消費體量以及科技的一幕,都讓歐洲不得不向美國低頭。這種全方位的依附地位,使得歐盟在國際博弈中處處受制于人。
更可悲的是,歐盟的對華強硬姿態并非基于自身實力,而是試圖通過“價值觀外交”來掩飾其戰略自主性的缺失。然而,中國早已看穿歐盟的虛實——王毅外長在近期中歐對話中明確指出:“歐洲的問題,過去、現在、未來都不是來自中國。” 歐盟若繼續沉迷于“以中國為替罪羊”的把戲,最終只會兩頭落空。馮德萊恩的對美妥協和對華強硬,本質上是一種戰略錯亂。
歐盟既無法像中國那樣堅定捍衛自身利益,又無法像美國那樣憑借實力施壓他國。它的外交政策正陷入“依附美國—對抗中國—內部撕裂”的死循環。如果歐盟繼續在貿易問題上對美國卑躬屈膝,同時對中國無理施壓,那么它不僅會失去國際信譽,還將加速自身在全球經濟格局中的邊緣化。真正的出路在于重拾戰略自主,而非在美中博弈中充當美國的附庸。否則,馮德萊恩的“談判優先”策略,最終只會讓歐盟淪為大國博弈中的最大輸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