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和伊朗還沒消停兩天呢,戰火的苗頭再次燃燒了起來,伊朗剛剛上臺的親美總統馬蘇德·佩澤希齊揚遭到了暗殺,這事瞬間引發了國際上的輿論。
隨后伊朗的總統就發視頻講述了這次暗殺,矛頭直指以色列,而且還強調了美國不是幕后黑手,隨后特朗普疑似暗示以色列對伊朗發動新一輪的打擊,整個事情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這次刺殺究竟是誰的手筆?特朗普在里面扮演的什么角色?
中東再生事端
根據伊朗官方媒體披露,當地時間7月中旬,伊朗總統佩澤希齊揚正在德黑蘭一棟政府辦公樓里,主持一個涉及核問題和對美外交策略的重要閉門會議,沒想到,會議進行到一半,外頭傳來劇烈爆炸聲,據說一共六枚導彈或炸彈,直接奔著樓的主出入口和通風系統去的。
目標非常明確:要么炸出口讓人跑不掉,要么掐空氣讓人悶死,這手段聽起來就是要置這個總統于死地,好在總統和其他高層從緊急出口撤離了,雖然傷了幾個人,但大家都還活著,幾小時后,佩澤希齊揚就通過一段視頻公開發聲。
畫面很簡單,人坐在一個看起來像安全室的地方,總統直接把矛頭對準了以色列說:這場暗殺就是以色列的手筆,說完以后他還強調了一下:這事跟美國沒有什么關系,這話一出,立刻引發一大波解讀。
有人覺得他是怕美國跟著一起卷進來,所以先把話說清楚,也有人覺得這是伊朗想在國際上繼續維持談判姿態,不愿意一次性把所有對手推到敵人那一邊,從攻擊方式來看,外界普遍懷疑確實是以色列動的手。
攻擊精準、目標明確、操作風格跟以往以色列對外秘密行動挺像的,比如之前針對黎巴嫩真主黨高層的那些暗殺,套路基本一致,而且按以色列一貫立場,他們對伊朗核項目從來都是零容忍,這次正好瞄準在核談判召開期間也合邏輯。
美國方面對這件事表現得相對謹慎,官方表態說:正在評估情報,既不否認也不承認,這種含糊處理在美國處理中東事務上很常見,不表態就是最大的靈活性,尤其在當前伊朗問題上,美方內部本身就有分歧,有人支持談,有人希望繼續強硬,白宮選擇不直接回應,其實也是在觀察局勢走向。
總的來說,這次襲擊雖然沒有造成更大人員傷亡,但已經讓中東的局勢再一次緊張了起來,更關鍵的是,伊朗總統這次反應這么快,顯然是想把這件事打造成具有強烈輿論性的外交話題,而不是簡單軍事沖突。
伊朗內部矛盾徹底激化
如果說這次襲擊只是外部勢力的挑釁,那還簡單點,麻煩在于它直接點燃了伊朗國內本就不穩的政治局勢,佩澤希齊揚上任本身就爭議不小,他是改革派,主打的就是:修好西方,結束制裁,想法聽起來挺理性,但在伊朗這個體制下,一說親美就容易被貼標簽。
上任之后,他的外交傾向很快就讓保守派不滿,現在這一炸,等于是讓保守派抓到了實錘,很多強硬派直接在媒體上發聲,說這就是親美的后果,說總統的姿態太軟,對敵人示弱才讓國家成了靶子。
他們的意思很簡單:你想和美國談判,人家可沒打算放過你,反過來看,改革派這邊也有聲音,說這事恰恰證明了現在外交路線還不夠穩,國家安全系統太老舊,情報機制不專業,才會讓總統的行程這么容易被掌握。
這里不得不說一句,伊朗的安全體系確實存在明顯差異,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的安保級別和總統完全不在一個級別,他身邊是獨立指揮的特種單位保護,行蹤保密到連伊朗內部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去哪兒。
而總統不管怎么說都得主持會議,需要頻繁的出現在鏡頭前,信息一多,泄露風險自然也大。再說句不好聽的,這次襲擊如果真是以色列干的,那說明對方掌握的信息量太多,背后很可能有幫手。
所以現在國內局勢就變成了兩撥人都不滿意,保守派覺得總統太軟,改革派覺得系統太爛,議會里爭吵不斷,軍方也提高了警戒級別,整個德黑蘭氣氛很緊,街上武裝巡邏增多,政府辦公區防空系統重新布置,甚至有傳言說總統接下來幾個月都會減少公開活動,避免再出事。
這次襲擊除了讓中東外部關系更復雜,也讓伊朗內部的權力結構變得更加對立,改革派要繼續走外交路線,必須證明自己能掌控局勢確保安全,保守派則趁這個機會爭取更多話語權,可能還會推動更多強硬政策上臺,眼下這種內外雙重壓力,對佩澤希齊揚來說,是一個極其難受的位置。
美以伊“三角牌局”再洗牌
表面上看,這次襲擊是一個突發事件,但把各方的態度和行動放在一起看,其實是一場中東大棋局的延伸,以色列、伊朗、美國這三方,一直在邊談邊斗,只是這次的導火索換成了一個新總統被差點炸死。
以色列在這件事上的立場已經非常明確:只要伊朗核計劃繼續推進,不管你怎么解釋,說是民用也好,受監督也罷,他們就是不信,認為這東西遲早會威脅以色列本土安全,所以從以色列防長到總理,從公開到私下,幾乎都是一個態度,那就是先下手為強。
最近更有媒體爆料,內塔尼亞胡訪美時已經和特朗普達成共識:如果伊朗恢復鈾濃縮或相關核設施運轉,以色列會再次采取軍事行動,特朗普也默認了這個觀點,這就從反方面表示了美國還是有意讓以色列發動新一輪打擊的。
美國一方面對伊朗表示有意繼續談判,甚至還傳出重啟間接對話的消息,另一方面卻對以色列表態理解,甚至默許其出手,這種模糊外交其實不新鮮,美國在中東用過無數次了,既不能完全放棄以色列,也不想完全和伊朗翻臉,尤其是在大選年,這種兩面討好更像是一種政治策略。
問題是伊朗也不是沒看明白這一套,他們現在的主張也在微調,既不愿意徹底放棄核計劃,也不愿意被貼上挑釁的標簽,所以伊朗一邊說愿意接受國際檢查,但強調不會無條件讓步,必須先保證國家安全。
但信任顯然是奢侈品。伊朗官員多次表示,過去十年和美國打交道,換來的就是一次次的說了不算,這次又是談判進行中突然被襲擊,很難不讓人懷疑美方是否真能掌控以色列那邊的行動,伊朗高層內部也分成了幾派,有人希望繼續外交路線,有人已經在準備最壞打算。
如果這次危機處理得當,中東的局勢也許還能穩一陣,但要是事件再一次升級,那中東的火藥桶可能會被再一次的點燃,至于局勢到底會怎么發展,就看這三個國家接下來會有什么樣的操作了。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