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美國關稅再一次延期,直接拖到了8月1日再征稅。但經過一番考慮之后特朗普決定“不演了”,又開始4月份以一敵全球的鬧劇。美國在早些時候威脅如果20多個國家不向他們妥協達成貿易協議的話,這些國家將會在8月初征收20%到50%不等的稅款,包括日本、韓國和菲律賓在內。但出乎意料的是,所有國家幾乎是“鐵了心”要和美國斗爭到底,到目前都沒有人找到特朗普妥協,所以各種壓力之下,美方決定換一種策略,好好“錘”一下不聽話的國家了。
比如美國的貿易伙伴巴西,更是直接將美方的“加稅函”退了回去,還召見美國代辦責問。到目前為止,美國只和英國一個國家達成了協議,其他國家都是"花式拒絕”美國。連之前特朗普說已經“談好”的越南,最近兩天也被曝光受到特朗普欺騙了,他們之間的協議還沒有談成。所以當下很多問題已經放在了臺面上:美國還有120多個國家根本沒有談過,他們看起來也不打算理會美國,那么到底應該如何處理這件事?
日前,特朗普終于在10號當天拿出“終極武器”,宣布他們不打算一份一份發加稅通知書了,1日是對全世界的截止日期,如果到時候沒有達成協議,那么美國要主動出擊將對所有剩下的國家征收關稅。這意味著120多份征稅函即將發出,但特朗普肯定還是留了一定的余地:如果他們原因最后時間之前,可以和美國商談完畢的話,一切都還有“挽回”的空間。美國真準備如此來了,結果將會如何?
連國內專家都勸特朗普“不要自不量力”,因為一方面,加征關稅會導致進口商品價格上漲,美國國內消費者將不得不為此買單,從而增加生活成本,抑制消費。美國零售行業就對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憂心忡忡,因為這可能導致商品短缺和價格飆升,尤其是在圣誕購物季,本應是消費旺季,卻可能因關稅沖擊讓消費者望而卻步。另一方面,對于美國依賴進口原材料或零部件的企業來說,成本的大幅增加將削弱其競爭力,甚至可能導致企業減產、裁員,進而影響美國國內的就業市場。
特朗普準備在8月1日對100多國加征關稅這一行為,看似是美國在貿易領域的一次強勢出擊,但實則是“無奈之舉”。此前美國的關稅政策已令全球貨物貿易預期承壓,在當前關稅形勢下,2025年全球商品貿易量預計將下降0.2%,比“低關稅”基準情形下的預測值低近3%。若8月1日的大規模加征關稅落地,全球貿易可能陷入更深的泥沼,眾多依賴出口的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是最大的“受害者”。至于特朗普之前考慮用這種方法主要對付中國,實則作用并不會太大,很多國家拒絕中美“必須二選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