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熱播的《以法之名》鐫刻的是社會秩序的堅實基石;那么在深圳寶安,一部面向未來的硬核大劇,則正在《以創業之名》上演。它書寫的,是關乎夢想與成就的時代劇本。
近日,一份廣東省“機器人+”典型應用場景名單,將五家寶安企業——海弘裝備、果力智能、鐳神智能、海清智元、南科佳安——推至聚光燈下。這其中,為機器人植入“眼睛”的鐳神智能,其創始人胡小波的追光之旅,以及這顆“種子”與寶安這片“沃土”的耦合,正是對《以創業之名》這部時代大劇最精彩的解說詞。
400元闖深圳,兩度破局突圍 在寶安書寫追光傳奇
故事的起點,總帶著些傳奇色彩。2000年,他從安穩的國企中車株洲電力機車廠辭職,在安頓好家里之后,懷揣僅剩的400元獨闖深圳,只因“每天按部就班,實在沒有成就感,這不是我要的人生”。正是這份對“成就感”的執念,讓他用十年時間,在中國激光產業刻下了自己的名字。
2004年,在中國高端裝備的核心“心臟”——光纖激光器被外資品牌全面封鎖的背景下,他創立創鑫激光,一頭扎進無人區。十年磨一劍,他為中國制造鍛造出了一顆自主的“中國芯”,也憑此一役,贏得了“中國光纖激光教父”的聲名,這更像是一場基于民族情感的突圍。
時間拉回到2015年初的一個凌晨,夜色未盡,胡小波一行人打車從遼寧鞍山工廠前往沈陽機場,在高速上,胡小波乘坐的汽車由于司機犯困導致失控撞向隔離帶……一個念頭在劫后余生的胡小波腦海中變得無比清晰,為汽車裝上一雙能洞悉危險的“眼睛”,一雙在黑夜與高速中依然可靠的“眼睛”。彼時的胡小波,已是中國激光界的風云人物。他被譽為“中國光纖激光教父”,在2004年創立的創鑫激光,已成功打破國外壟斷,成為國內最大的光纖激光器企業,甚至作為青年科技企業家代表隨國家領導人出訪。用世俗的眼光看,他早已功成名就。
但熟悉他的人知道,胡小波是個不甘平庸的“追光者”。意外車禍,淬煉成了對生命的敬畏和對產業的使命。他決定二次創業,這一次,他瞄準了被視為自動駕駛“眼睛”的激光雷達。2015年,胡小波成立鐳神智能,初入賽道,胡小波便遭遇了“下馬威”。團隊研發的第一款掃地機器人用三角法激光雷達,因核心的美國芯片突然斷供,項目幾乎全軍覆沒。“卡脖子”的切膚之痛,讓他做出了一個在當時看來異常“沉重”的決定:走垂直整合的全產業鏈道路。
從“卡脖子”到“殺手锏”:一枚“中國眼”的煉成
在眾多同行選擇“輕資產、重算法”的模式時,鐳神智能反其道而行,從底層核心硬件,再到最終的激光雷達整機和上層算法,全部自研自產。“重資產”之路,考驗的不僅是資金,更是技術定力和戰略耐心。鐳神智能的破局點,正是胡小波最熟悉的領域——1550納米光纖激光雷達。“未來商用車和乘用車上的前向主雷達,一定會選擇1550納米路線。”胡小波對此篤信不疑。然而,1550納米光纖激光雷達技術門檻高、成本昂貴,長期是國外巨頭的專屬。胡小波帶領團隊啃下了這塊硬骨頭。他們自研自產了包括高端激光雷達所需特殊光纖激光器、20多種高功率核心光器件,甚至連生產器件的工裝設備都是“鐳神”造,從關鍵核心器件到整機全鏈條均實現百分百國產化。當名為“終結者1號”的圖像級1550納米光纖車規激光雷達亮相時,其尺寸比同類產品小了20%以上,成為全球最薄的同類產品,成本也得到了有效控制,目前超遠距離1550nm光纖激光雷達、905nm混合固態激光雷達、雙通道水下成像激光雷達、多線機械式激光雷達及單線機械式激光雷達等五大系列激光雷達已實現100%國產化。這一系列的突破,讓鐳神智能不僅徹底擺脫了“卡脖子”的風險,更擁有了獨步市場的“殺手锏”。
如今,鐳神智能作為全球領先的全場景激光雷達與智能搬運機器人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構建了七大激光雷達產品平臺+三大算法+兩大控制器+百余個全場景解決方秦的業務生態,在智能機器人領域,公司專注于智能機器人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打造了世界領先的3D SLAM無人叉車/AMR系統解決方案,適用于各大制造業自動化及物流倉儲運輸領域。從一顆激光雷達到軟件算法,再到3D SLAM無人叉車系統解決方案,鐳神智能用垂直整合,構筑了厚實的技術壁壘。
寶安“三個一”工具箱實力圈粉 創業者的“升級外掛”
如果說胡小波的個人遠見與團隊的技術攻堅是鐳神智能的“內核”,那么寶安這片沃土,則是護航其生根發芽、枝繁葉茂的“盔甲”。
一個“萬物皆可造”的產業公地。在寶安,供應鏈不是線性的“鏈條”,而是一張深度融合、高效協同的“生態網”。這種“網”的密度,藏在一組數據里:寶安擁有全部31個制造業大類,集聚了制造業企業5.45萬家,占比超過深圳的三分之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117家,占深圳的五分之二;國家高新技術企業7397家,連續8年居全國縣區之首。這種生態的厚度,源于47年的積淀。從“三來一補”的代工時代,到“寶安創造”的智造時代,寶安制造業完成了四次迭代,催生出5個千億級、9個五百億級戰新集群;這張網的價值,不僅在于為企業提供“買得到”的便利,更在于為自主創新提供了“造得出”的底氣。當鐳神智能需要為自研芯片找到一種特殊封裝工藝,或為自動化產線定制一個非標部件時都能在這張“網”中迅速找到解決方案,寶安的“水平分工”能力,為鐳神智能高難度的“垂直整合”提供了最堅實的底座。這,也是“世界工廠”底蘊向“創新高地”轉化的深層密碼。
一套“有為而不越位”的服務體系。胡小波多次提及寶安“無事不擾,有求必應”的服務理念,一個細節至今仍被胡小波津津樂道,當鐳神智能發布了歷時6年、投入百人團隊研發的3D SLAM無人叉車,面臨市場開拓壓力時,寶安區和街道的干部幫他們在微信群里、朋友圈推廣吆喝,鏈接資源。“‘無事不擾’讓我們能安心搞研發,‘有求必應’則在我們最需要的時候提供支持。”他提到,當公司需要精密制造廠房時,政府高效協調,解決了空間難題;當企業沖擊國家級項目時,相關部門會主動推薦、輔導。他感慨,在關鍵處“扶一把”,送上趁手的工具。這種服務是對創新規律的尊重,更是對企業需求的精準滴灌,是一種深刻理解產業發展規律的治理智慧。
一方“淬煉真金”的開放試驗場。再鋒利的兵刃,也需實戰檢驗。寶安主動開放的城市公共設施,成了鐳神智能技術“淬火”的最佳場地。無論是部署在海岸線的“高端安防系統”,還是安裝在交通路口的“智能紅綠燈”,寶安為鐳神智能鋪就的,是一條從實驗室到現實場域的“試煉通道”。這些由城市肌理托舉的示范場域,不僅是技術的“校驗儀”,更是成果轉化的“加速器”,它們將研發到商用的漫漫長路,壓縮成看得見、摸得著的迭代軌跡,讓鐳神智能的技術鋒芒得以更快刺破市場壁壘,生長為硬核競爭力。
再將目光投向那份沉甸甸的入選名單,一幅波瀾壯闊的產業畫卷徐徐展開,果力智能的靈巧手,解決了機器人“如何精細操作”的問題;鐳神智能的激光雷達,賦予機器人“看得清、看得遠”的能力;海清智元的AI算法,為機器人裝上了“認知與判斷”的大腦;海弘裝備的系統集成,打通了機器人融入工業產線的“最后一公里”;南科佳安的全流程方案,則將機器人從單一設備,整合成“協同作戰”的軍團……它們的集體涌現,是寶安前瞻布局、系統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必然結果。從一個零部件,到一個機器人,再到一個產業集群,寶安正通過“鏈主”企業牽引、應用場景驅動、產業政策護航,下好“AI”這盤大棋。
在寶安一工廠車間里,3D SLAM無人叉車正精準穿梭。激光雷達實時構建三維地圖,精準對位,這束穿透技術壁壘的光,是寶安與創業者雙向成就的見證。對于懷揣夢想的創業者而言,寶安從來不是一時的“落腳點”,而是能共赴夢想的“同行者”。在這里,每一份堅持都能找到回響,每一次突破都能獲得支撐,這便是“我的事業搭子是寶安”的生動注腳。
采寫:南都記者 潘瑩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