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許多網友發出疑問:“明明感覺熱浪快把人烤化了,為什么預報的氣溫才38℃、39℃?是不是報低了?”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為何會產生這樣的“溫差感”?
01
先搞懂:
天氣預報中的“氣溫” 是怎么來的?
氣象部門測量氣溫的設備,藏在一個特制的“小房子”里 ——百葉箱。
這個白色的百葉箱通常架在離地面1.5米的高度,箱壁的百葉設計能讓空氣自由流通,同時避開陽光直射、雨水沖刷和地面熱量的直接影響。簡單來說,它測量的是未考慮人為和其他自然因素影響的空氣溫度,是一個純粹的客觀數值。
但問題是,我們生活的環境,可比百葉箱“復雜”多了。
高溫暴曬下,車表、地表溫度遠超氣溫
02
你感受到的熱
其實是一種“綜合效應”
人體對“熱”的感受,學名叫做體感溫度,它可不是單一的空氣溫度能決定的。
在相同氣溫條件下,人們會因為濕度、風速、太陽輻射(或日射)、下墊面、著裝顏色甚至心情等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冷暖感受。
舉個簡單的例子,百葉箱中的溫度計能時刻躲太陽,我們可不行。當太陽直射皮膚時,會額外給人體“加熱”,在烈日下站5分鐘和在樹蔭里待5分鐘,兩者的體驗簡直是天差地別。此外濕度也會影響體感溫度,在相同的溫度下,濕度越高,你感受到的溫度也就越高,我們常說的“桑拿天”就是“高溫+高濕”的產物。
03
所以
到底是誰錯了?
答案是:都沒錯。
百葉箱里的氣溫是客觀的科學數據,它像一把“標準尺”,讓不同地區、不同時間的溫度有了對比的依據;而我們感受到的“熱”,是身體對復雜環境的真實反饋,是濕度、陽光、風速、輻射等因素疊加后的“體感事實”。
04
最后想說
對抗熱浪得用對方法
說到底,用百葉箱測量的氣溫是客觀的,但是大家的感受也沒錯!未來氣象部門的預報也會越來越向人們的需求傾斜。
炎炎夏日,最重要的是科學防暑降溫,照顧好自己也照顧好家人~
科學防暑
1.盡量避免在上午11點至下午4點的高溫時段外出,此時陽光直射最強,體感溫度往往比實際氣溫高得多;
2.盡量避免日光直曬,做好防曬措施,如打遮陽傘、戴遮陽帽、穿防曬衣等;
3.及時補充水分,可適量喝淡鹽水、綠豆湯解暑,多吃新鮮蔬果補充維生素,少吃辛辣油膩食物;
4.警惕中暑或熱射?。撼霈F頭暈、惡心、乏力時,要立刻到陰涼處休息降溫,必要時及時就醫。
策劃:李雨謙 李夢蓉
文案/出鏡:譚鑫堯
拍攝:王美月
(來源:湖北氣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