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經濟報記者 韓榮君 通訊員 張旭輝
7月10日,第二屆蘭花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9位外籍人士和1個團體獲獎,他們的獎品是由洛陽職業技術學院老師創作完成的。
蘭花獎是由中國外文局發起面向全球設立的重要國際文化交流獎項。旨在積極踐行全球文明倡議,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夯實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蘭花獎以成就貢獻和國際影響力為主要評選標準,表彰獎勵全球范圍內致力于中華文化國際交流、對促進文明交流互鑒作出突出貢獻的外籍人士或機構。保加利亞的伊琳娜·博科娃、塔吉克斯坦的拉希德·阿利莫夫、法國的馬克西姆·維瓦斯等9位外籍人士和美國的費城交響樂團獲得本屆獎項。
獲獎個人和集體在領取榮譽證書和獎杯的同時,還獲得了一份專屬于自己的非遺剪紙定制肖像作品,而這10份作品均出自洛陽職業技術學院文化遺產與傳播學院教師、中原大工匠王飛之手。
作為河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剪紙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王飛長期致力于剪紙藝術的研究、傳承與創新,堅持開展剪紙藝術宣傳與推廣,創作了多幅具有時代意義、社會價值的剪紙作品,先后發表非遺剪紙方向論文4篇,立項課題4項,申請商標2個、專利6個、軟著2個、版權20個。由他指導的洛陽職業技術學院剪紙藝術研究社團榮獲“全國高校百強學生社團”榮譽稱號。
今年5月,由中國外文局、中國—東盟中心主辦的2025中國一東盟媒體合作論壇暨“豫見河南 古脈新翼”參訪行活動與會人員到洛陽職業技術學院實地參觀體驗。在王飛大師工作室,中國外文局相關人員被非遺剪紙的作品所吸引,并提出了用非遺剪紙作品作為第二屆蘭花獎獎品的想法。
在接到定制獎品的任務后,王飛積極準備,他用獲獎嘉賓的肖像照片為參考,通過繪畫、裁剪等工藝,先用簡潔流暢的線條勾勒出輪廓,再用鏤空技藝刻畫細節,盡可能還原獲獎嘉賓的表情和神態。經過一個月的創作,王飛圓滿完成了9幅獲獎嘉賓個人人物肖像和1個獲獎集體logo的剪紙作品。
裝裱好的紅色剪紙上,人物的表情、面部的神態、衣服的褶皺都被完美刻畫出來,甚至是根根發絲都清晰可見。精美的作品不僅高度還原了獲獎嘉賓的形象,更是展現了非遺剪紙的匠心工藝,向世界傳播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受到了主辦單位和獲獎嘉賓的高度稱贊。
作為獎品創作單位代表,王飛和洛陽職業技術學院文化遺產與傳播學院院長郭又榮一起受邀出席了第二屆蘭花獎頒獎典禮。“很榮幸能夠為這樣一個國際大獎設計創作獎品,也很高興能夠得到中外嘉賓的認可,這不僅是對我們學校辦學成就的肯定,更是對非遺剪紙技藝和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次很好的傳播和推廣。”王飛說。
近年來,王飛不斷創新和傳承非遺剪紙技藝,以王飛大師工作室和剪紙藝術研究社為依托,帶領學生先后創作了國家安全系列、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獻禮黨的二十大”百米長卷、巴黎奧運會河南運動健兒等剪紙作品,不僅弘揚了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旋律,更是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青年學生了解非遺剪紙、愛上非遺剪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