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
時隔十年,中央再次召開最高規格的城市工作會議,其釋放的戰略信號和未來城市工作的新機遇,引發社會各界高度關注。
錨定城市發展新航向
作為中國城市發展最高級別的決策部署會議,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歷來具有里程碑意義。
回顧歷史,1962年、1963年、1978年、2015年四度召開的全國性城市工作會議,均對當時城市建設、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起到了關鍵指導作用。
特別是2015年的會議,首次以中央名義召開,將城市工作提升至中央層面,提出“五個統籌”的基本思路。
而此次時隔十年再次召開的會議,也是契合了重要的時代背景——正值謀劃“十五五”規劃之年,我國城鎮化正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城市工作要深刻把握、主動適應形勢變化。
對此,會議明確提出了五個“轉變”五個“更加注重”:
轉變城市發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為本;轉變城市發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約高效;轉變城市發展動力,更加注重特色發展;轉變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轉變城市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統籌協調。
新提法也標志著城市工作重心全面轉向內涵式、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七大任務擘畫未來
深圳都市圈想象空間更大了
那么,如何做好城市工作?
會議明確了方向,部署七項重點任務,涵蓋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城市建設,并首次在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著力優化現代化城市體系”,將其置于任務之首。
值得關注的是,10年前的城市工作會議,強調了“城市群”的重要性。此次會議則加上了“都市圈”。
“著力優化現代化城市體系”明確,要發展組團式、網絡化的現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意味著未來城市群和都市圈發展仍是工作重點,區域協調發展將更進一步。
都市圈如何發展?根據《深圳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深圳正持續優化“多中心、組團式、生態型”的城市空間結構,促進都市核心區擴容提質。
今年1月,《東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也提出,要聯動深圳、惠州共建深圳都市圈。
未來,無論都市圈還是城市群,都不再是個別城市的單兵突擊,而要與周邊地市形成聯動,實現“抱團發展”。
可以看到,深惠城際建設加速,深圳地鐵14號線有望延伸連接惠州,深圳6號線支線對接東莞1號線,年底即將通車的深圳13號線北延段對接東莞5號線,都市圈內的跨城鐵路、地鐵已不鮮見。
可以預見,在硬聯通下,城市群內的跨市規劃、產業、公共服務一體化將加速推進,大灣區內都市圈的建設將有更大想象空間。
創新城市深圳,迎來新機遇
同樣值得關注的是,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此次會議提出的目標中,關鍵詞增加創新、美麗、文明。
其中,創新是較新的提法,“著力建設富有活力的創新城市”位列六個目標中的首位,提出精心培育創新生態,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不斷取得突破。
這與深圳的探索及實踐高度契合。
《總體規劃》明確,深圳是國家創新型城市,正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進一步推進“20+8”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未來產業高質量發展,前瞻布局新經濟新業態,培育新動能新優勢。
“創新”成“現代化人民城市”首要目標,也是深圳新的機遇。
在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灣區低空經濟研究院院長朱克力看來,超大城市需聚焦“全球創新策源地”,結合自身特點差異化建設創新型城市。
深圳的機遇在于,依托高校、科研機構和頭部企業,布局前沿領域,在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領域突破關鍵技術,同時通過首發經濟推動創新成果商業化,形成“基礎研究–技術轉化–市場應用”的閉環。
圖為深圳“機器人谷”
此次會議既是動員令也是施工圖,城市工作的重點任務更加明確、城市發展的實踐路徑更加清晰。
“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新路子”,這相比2015年會議提出的“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發展道路”,“現代化”成為當下更鮮明的標識和更核心的目標。
主筆 / 張雪瑩
排版 / 張雪瑩
審校 / 靳陽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