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意義不在于長短,而在于深度。” 這句被無數人掛在嘴邊的話,在 2025 年 7 月的南京,成了一個令人心碎的現實。38 歲的吳玥,那個總是笑著出現在鏡頭里的姑娘,永遠地離開了這個她曾用力愛過的世界。十二年前,當癌癥的診斷書擺在她面前時,沒人想到這個 26 歲的女孩能掀起如此洶涌的生命浪花;十二年后,當她的故事隨著訃告傳遍網絡,無數人才明白:生命的長度或許有限,但厚度與溫度,永遠由自己書寫。
2013 年的春天,南京的梧桐絮飄得正盛。26 歲的吳玥剛換了份心儀的工作,正計劃著和朋友們去郊外踏青,卻被持續半個月的咳嗽拖進了醫院。起初她以為只是普通感冒,直到 CT 報告出來那天,醫生把她單獨叫進辦公室,語氣沉重地說:“你患的是淋巴管肌瘤病,已經是中晚期了。”
這個拗口的病名像一把冰冷的鑰匙,猝不及防地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淋巴管肌瘤病(LAM)是一種罕見的肺部疾病,會逐漸破壞肺功能,最終導致呼吸衰竭。醫生告訴她,這種病在育齡女性中多發,目前沒有特效藥,唯一的根治辦法是肺移植,但供體難尋,手術風險也極高。
“當時腦子一片空白,就覺得‘中晚期’這三個字像烙印一樣刻在心上。” 后來吳玥在演講中回憶道。她走出診室時,陽光正好,可她卻覺得渾身發冷。給父母打電話時,她強裝鎮定,掛了電話就躲在醫院的樓梯間哭了半個小時。26 歲,本該是人生中最燦爛的年紀,她卻要面對 “生命可能進入倒計時” 的宣判。
那段時間,吳玥把自己關在家里,拒絕見任何人。她翻出手機里的照片:大學畢業時和同學拋學士帽的笑臉、和父母去海邊度假的背影、加班后在公司樓下拍的夜景...... 這些曾經尋常的瞬間,如今看來都成了奢侈的回憶。她甚至想過:“如果生命真的要提前結束,不如就這樣安靜地離開。”
轉折發生在一個雨天。母親小心翼翼地遞給她一本相冊,里面是她從小到大的照片:襁褓中被奶奶抱著的模樣、小學第一次得獎狀時的得意、高中運動會沖過終點線的瞬間...... 母親摸著她的頭說:“你從小就比別的孩子倔,學走路摔了多少次都不哭,現在這點坎兒,怎么就過不去了?”
她擦干眼淚,在日記本上寫下新的句子:“就算生命只剩最后一天,也要笑著過。”
決定接受治療的那一刻,吳玥像是變了一個人。第一次化療時,藥物反應讓她嘔吐不止,頭發也開始大把脫落。每次去醫院,她都要經歷穿刺、輸液、檢查的循環,手臂上布滿了針眼,體重也掉了十幾斤。
在彩虹中心,吳玥找到了新的生命意義。盡管積極治療,吳玥的病情還是在 2018 年出現了惡化。她的肺功能持續下降,稍微走幾步路就喘得厲害,晚上常常因為呼吸困難而醒來。可現實的難題接踵而至:合適的供體難尋,手術費用高昂,術后還有可能出現排異反應。供體是一位意外去世的年輕女孩,她的父母在悲痛中決定捐獻器官,讓女兒的生命以另一種方式延續。2022 年,吳玥的身體再次出現異常,檢查結果顯示:出現了嚴重的排異反應,必須進行第二次肺移植。2023 年,吳玥接受了第二次肺移植手術。
2025 年 7 月 10 日,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的官方賬號發布了一條消息:“南京女孩吳玥,于 2025 年 7 月 9 日 23 時 15 分逝世,年僅 38 歲。遵照她的遺愿,她的角膜已成功捐獻,讓兩位失明患者重見光明。”
消息像一塊石頭,在網絡上激起層層漣漪。彩虹中心的孩子們哭著問:“吳玥姐姐去哪里了?” 曾經聽過她演講的人,在朋友圈寫下回憶;《肺腑之言》的劇組成員,自發組織了一場紀念演出;無數陌生人在消息下面留言:“一路走好”“ 謝謝你曾照亮過這個世界 ”。
7 月 12 日,有網友在社交平臺發文,詳細講述了吳玥的生平,配上她在不同時期的照片:病床上插著管子卻依然微笑的樣子、在彩虹中心抱著孩子的樣子、在央視舞臺上唱歌的樣子、話劇發布會上和主創合影的樣子...... 每張照片里,她的眼睛都亮晶晶的,像藏著星星。
文章寫道:“她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 38 歲,可她留下的勇氣與愛,會永遠流傳下去。”
吳玥的父母在接受采訪時說:“玥玥走的時候很平靜,她告訴我們,不要難過,她只是換了一種方式活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