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一張去禮縣的車票。”
“哪個‘禮’?”
售票窗口前,你瞬間懵了,去禮縣就是去禮縣了,還問哪個禮?難道中國還有好多個禮縣嗎?
誒,售票員問的沒錯,中國禮縣是獨一無二的,但是“lǐ”縣可不止一個兩個。翻開地圖,“lǐ”縣一共有四個,而且分別位于四個省,要是沒問清楚,很容易就給帶到別的地方了。
一、湖南澧縣
澧縣的“澧”,是湖南北部一條大河的名字。這條河流經澧縣時拐了個彎,當地人就跟著河名起了縣名。
要說澧縣的歷史,能嚇你一跳——這里是“中國最早的城市發源地”之一。
1979年,在全省文物普查中在澧縣發現了“城頭山遺址”,挖出了距今6000多年的城墻、祭壇和稻田遺跡。說明那時候澧縣人已經住上了磚砌的城,種上了人工馴化的水稻。
現在的澧縣,更像個“湖南糧倉”。洞庭湖平原的肥沃土壤加上澧水的灌溉,讓這里的稻子一年兩熟,大米又香又軟,超市里賣的“澧縣大米”是很多南方家庭的“煮飯神器”。
要是秋天去澧縣,還能趕上“曬秋”——家家戶戶屋頂上鋪著金黃的玉米、火紅的辣椒,跟油畫似的。
當地人還會端出“澧縣粉皮”,用大米磨漿蒸出來的粉皮,滑溜溜的,澆上辣油,一口下去滿嘴香。
二、甘肅禮縣
隴南的禮縣,名字自帶莊重氣質。“禮”字,暗合周秦禮樂文明的精髓。這里,正是嬴秦先祖篳路藍縷、開創基業的龍興之地。
上世紀90年代,這里發現了震驚學界的秦公大墓,規模宏大,規制極高,后被認定是秦仲、莊公或襄公陵墓。
雖然曾遭盜掘之痛,但殘存的青銅重器、金飾玉器,依然閃爍著早期秦文化的雄渾光芒。
現在去禮縣博物館,歷史的風撲面而來,能看到大堡子山秦公陵園出土的青銅鼎上的云雷紋,摸著冰涼的青銅器,仿佛能聽見2000多年前戰馬的嘶鳴。
學術界普遍認為,這里極可能就是秦人早期都邑“西犬丘”或“西垂”所在。禮縣,是探尋大秦帝國崛起之謎的鑰匙,是“秦人老家”的歷史坐標。
除了秦文化,祁山三國文化園大景區,也讓人仿佛回到英雄輩出、金戈鐵馬的三國時代。
禮縣還有“甜醅子”的講究。當地人會把青稞或燕麥煮熟,拌上酒曲發酵,做成酸甜的“甜醅子”,是解暑的零食。
當然老人們也說,這是從古傳下來的習俗,“用新糧敬祖先,來祈求一年風調雨順”。
三、河北蠡縣
河北蠡縣,名字來源說法有二:一說與春秋末年的傳奇人物——商圣范蠡有關,傳說他曾在此經商;
另一說則與古地理變遷關聯,意指遠古海洋退卻后遺留的貝殼(“蠡”古有貝殼之意)。無論哪種,都透著一股悠遠。
今天的蠡縣,是華北平原上的經濟重鎮。
當地人就靠加工狐貍皮、貂皮發家,現在全縣有上百家皮草廠,全國的皮衣、皮草飾品,十件里有三件可能就來自蠡縣,是著名的“中國皮都”。
蠡縣可不只有皮貨。它是“中國山藥之鄉”,產的“紫藥”山藥,淀粉含量高,燉排骨、熬粥都香得能舔碗;還是“紫皮蒜之鄉”,剝了皮的蒜瓣兒白生生、脆生生,腌成糖蒜能存一冬天。
四、四川理縣
位于川西北阿壩州的理縣,名字飽含美好寓意——“理”,意味著治理有序、理想之地。這里是藏、羌、漢等多民族和諧共居的美麗家園。
理縣的魅力,在于獨特的風情與絕美的自然。滄桑的羌寨碉樓,如巨人般矗立山間,是羌族人民智慧與勇氣的豐碑。
深秋時節,畢棚溝層林盡染,漫山紅葉似火燃燒,堪稱“紅葉天堂”。走累了,坐下來品嘗地道的美食。
理縣的美食很有民族特色。藏族的“酥油茶”配“手抓羊肉”,羌族的“洋芋糍粑”等等讓人愛不釋手。“牦牛肉干”肉質緊實,越嚼越香。
要是趕上羌族的“瓦爾俄足節”(羌族婦女節),你去理縣還能看到姑娘們穿著繡花裙,唱著山歌跳“薩朗舞”,再斟上一杯醇厚的青稞酒,讓你完美感受雪域高原的熱情與豪邁。
一字之差,謬以千里!
下次購買火車票、汽車票,或者使用導航軟件時,務必看清目的地的準確漢字!
這四個縣讀音相同,字形迥異,指向天南地北四個省。出行前多花幾秒鐘確認字形,就能避免一場令人啼笑皆非的“千里走錯縣”。
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