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個人很討厭或者很反感一個關于籃球的表達:“美式”、“美式籃球”、“這個球員很美式”...
凡是自媒體打上這個標簽的,都容易得到流量。
但如果你問他“什么是美式籃球?”
我敢保證,他不一定能表達出來。
傳著傳著,在絕大多數小孩的腦海里,對“美式籃球”的認知就出現了極大偏差。
無效的華麗的炒菜運球,就是美式?三次運球單挑,就是美式?
穿個更短的褲,嘻哈風格,就是美式球員?打球的時候,飆幾句英文就是美式球員?
像庫里、利拉德那樣投三分球,就是美式?個人單干,就是美式?
這樣的認知,個人覺得都太單一,淺薄了。
聊聊看法吧。
隨著時代的發展,世界都是地球村。
美國籃球早就涌入了一大批非洲人、歐洲人,一個球隊能打什么樣的籃球,不是由你在哪個國家打球而決定。
所以所謂的“美式籃球”和“歐式籃球”,早就不應該由地域來界定了。
球隊的風格,可能是主教練定的,球隊的人員風格、老大的風格定的。
最簡單的道理,團隊感那么出色的印第安納步行者,是美式籃球么?
2014年的圣安東尼奧馬刺,比歐式還歐式...
擁有東子的斯洛文尼亞國家隊,是典型的“歐式籃球”么?很多時候,不也是東子自己干么...
永遠不要覺得,歐洲籃球打的就是團隊,任何的團隊籃球,都同樣需要個人能力。
也不要覺得,美國籃球就是單打。
那所謂的美式籃球,到底應該如何定義?
美式籃球的核心是自由創造+技術極致化。
系統性表達是,以身體天賦為基底,以創造性進攻為靈魂,以快速攻防為方法論。
因此,會有很多鮮明標簽:
比如,崇尚球星單打終結能力,弱化復雜戰術跑位。
比如,強調少運球、快突破,鼓勵球員即興發揮。
最典型的例子,NBA這個IP的運營,他會強化個人英雄敘事。
但是,“美式籃球”我們是學習不來的。
為何?
一是我們中國球員,身體能力就不支持,這是最基本的。
當我們驚嘆于歐神仙和庫里那些運球時,你有沒有想過,需要建立在強大的身體能力上?
從核心穩定性到柔韌性、協調性、爆發力...咱都沒法比。
最重要的是,籃球風格本質是其社會文化的折射。
美國文化強調個體價值與自我實現,強調侵略性,這在籃球風格中尤為突出,NBA就是濃縮的美國。
我們這里強調什么?
吃苦耐勞、一致、集體紀律性。
身體能力和歷史文化的不同,就要求著我們走自己的路。
經常有人會問,我們為什么不學歐洲籃球?
朋友們,這是說學就能學的么...
前些天,看到了一個納什和詹姆斯、東契奇的訪談節目,叫《Mind the Game》,講到了歐美的青少年籃球人才培養的差異。
東契奇13歲加入皇馬青訓,每日日程包括晨間訓練(7:30-8:30)、文化課(9:15-17:30)、晚間訓練(18:00-21:00),每周1-2場比賽。
歐洲教練嚴格平等對待所有球員,拒絕個人特權,15歲起東契奇與成年隊合練,教練“從1號到12號球員一視同仁。
訓練中30-45分鐘專項基本功(運球、投籃),剩余時間進行非標準對抗(如4v3、3v2“優勢籃球”),強化快速決策和團隊協作能力。
那詹姆斯講到的,AAU體系,青少年球員頻繁參加商業賽事,每周5場以上,年輕球員缺乏閱讀防守、破解包夾的全局意識。
納什呢,指出美國青訓丟失了對比賽本質的理解,歐洲“計算機式”的戰術編程(如空間利用、傳球時機)是培養頂尖控衛的關鍵。
盡管失去了理解,但是美國球員個人能力強啊。
這兩種,我們怎么學?都做不到的。
從我們自己的競賽體系到環境,不支撐我們打出“美式籃球”或者“歐式籃球”。
這些年來,中國籃球學這學那,反而丟掉了自己以前的風格。
改用足球世界里,董路的一句話:
我們應該先搞懂的是,中國人適合打怎樣的籃球?
別總把“美式”、“歐式”掛嘴邊了。
中式籃球,應該是什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