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永輝超市,實名添加微信lihua759321進群
永輝超市發布2025年上半年業績預告,永輝預計2025年上半年歸母凈利同比轉虧,為-2.4億元,扣非凈利則為-8.3億元。去年上半年,永輝歸母凈利2.8億元,扣非凈利0.3億元。
2025年上半年,永輝調改店開業93家,使得永輝2025年上半年調改店店數達到124家。同時,永輝也于2025年上半年關閉了227家“老店”。
永輝業績預告所“展現”出的大幅虧損,超出了一些市場人士預期。
《商業觀察家》總結下來,造成永輝同比轉虧的原因,可能主要有四個。
一
門店調改投入
早前,一些市場人士告訴《商業觀察家》,永輝的門店調改,單店的調改成本在800萬元,如果以此來計算,那么,上半年開了93家調改店的永輝,為此需要投入的成本可能在7億元-8億元左右。
2025年上半年,是永輝比較“激進”、比較集中的調改店開業期。按永輝“代理”CEO葉國富之前提出的目標,2025年,永輝要開出200家調改店。
一些市場人士認為,調改對于超市業的傳統老玩家來講,可能也是必須要做的事情。“隨著市場與競爭形勢的變化,大家都想著通過調改來找出路。”
調改幾乎是全行業的“行為”了,相對來講,永輝在這批老玩家的“調改”潮中,屬于比較“激進”的。投入力度更大、鋪開的速度更快、決心看起來也更大。
好的一面是:這顯示這家公司“不甘心”,膽量可能更大,心氣可能更高。
有待觀察的一面是:大變化也可能會有更大的短期波動與風險。
總體來說,永輝的體量比較大,調頭相對難,也可能需要“大力氣”。
從目前的調改進展來看,一些市場人士認為,調改后的永輝,其3000平米左右的食品超市表現,還是可以的。“賣場面積要縮小。”
二
關店
單2025年上半年,永輝就關了227家店。一些市場人士之前對《商業觀察家》稱:“永輝的門店數馬上就要到450家以內了,時間點大概就在2025年年底。”
關店也有成本。
但永輝體量大,調頭難,轉型需要“瘦身”來提升成功機率。
同時,一些扭虧無望的門店可能需要果斷關閉,以免拖垮母體。
不符合升級定位的門店需要剝離:此輪改革,永輝將用戶群升級擴大到了中產消費群,那么,原有的門店體系,就會有一些無法滿足新定位需求的門店需要調整。
沒有大流量基礎的門店及物業,可能也要“剝離”。永輝的此輪改革主要表現為:以熟食、烘焙等即食品類升級為基礎,來滿足城市化與快節奏生活下的便捷飲食消費升級需求。
以即食品類升級為基礎,來構建超市差異化能力與毛利空間基礎。
但熟食及便捷飲食解決方案需要有大流量才能做起來。沒有大流量基礎,做不起來。
無論是超市餐飲化,還是餐飲零售化,都需要大流量。甚至可以說,只要是做“餐飲化”的形態都需要在供給端、流量端產生一個“集聚”效應,才能做起來,這就是此輪超市業調改升級的核心難點之一。
在管理端,超市門店由于面積大、SKU多,管理難度也比較高,中國的賣場超市到目前還沒有超過千店規模卻依然能實現良好、高效管理的先例。
升級了熟食等即食品類以后,對超市門店的管理要求則更大了,甚至可以說管理難度上了一個層級。
所以,轉型期“壓縮”門店連鎖規模,其實也是一種更“保險”的做法,降低了管理難度。
但“學費”估計還是要交的。
三
供應鏈改革
供應鏈是永輝此輪改革的“重心”。門店調改是改前端運營,供應鏈則是連鎖的核心與支撐,是利潤與效率的來源。如果供應鏈改革沒有成功,永輝的此輪改革就不太可能成功。
永輝供應鏈的改革方向大致可能有兩塊。1、去中間化,壓縮流通環節,提升流通效率。2、建立新的能力。
永輝原有的供應商規模都比較小,難以支撐更好的規模化、標準化的供給,更小的供應商缺乏產品研發、品控能力,管理成本高,流通層級也較多,進而造成零售商的市場“定價”能力與效率水平有限。
現在,永輝也想走山姆會員店、奧樂齊在走的路,去中間化,建立優質供應商的篩選,及提升現有供應商研發水平、買斷供應鏈并建立長期合作的能力。
這里面肯定有改革成本,比如,買斷供應鏈需要構建新的買手團隊,工資水平可能要上來(永輝也新招了CMO),原有的前后臺毛利結構調整也要影響利潤;去中間化則需要自身能替代一些中間環節的能力,比如物流、選品、售后、現金流等;汰換商品,重建商品結構也有成本。
在熟食等即食品類升級上,這也是永輝要建立的新能力,新能力都需要“養”。
一些市場人士對此評價稱:“永輝已經做了大手術,只能慢慢恢復了。”
四
競爭
永輝當下也面臨“競爭”成本。實際上,不止永輝,而是整個實體超市業都面臨這塊成本。
《商業觀察家》認為,除了過去的前置倉小時達到家帶來的競爭外,傳統商超未來所需要“面臨”的競爭主要來自兩塊。
一塊是面臨硬折扣社區超市的競爭。
現在的硬折扣社區超市已經要全面鋪開了,領頭的企業——奧樂齊、盒馬NB已經跨出了上海。互聯網公司則正在大舉殺入,不止是美團做的快樂猴超市,京東等也正在某二線城市布局。
硬折扣社區超市做的就是新的流通效率——以自有品牌為手段做供應鏈上移直連工廠直連產地;通過高自有品牌占比產生規模效應也具備了更強的市場“傾銷”能力;基于自有品牌形成更強的市場定價能力來鋪開即時零售。等等。它是新的效率模型。
所以,不少市場人士認為,隨著硬折扣社區超市鋪開,大賣場和賣場超市業未來將可能會被“卷爆”。
一塊是,不斷冒出的新超市品牌。
比如鮮風生活、淘小胖等,甚至是盒馬。它們也是在做中型超市業態,在做當地商圈的潮流引領,現在它們的店效要比所在地的很多傳統超市都要高。
因為它們更年輕,對年輕潮流的把控與引領能力更好。再基于新的潮流,來建立新的效率模型。
所以,傳統超市業現在面臨的情況是,在效率端,跑不過硬折扣社區超市;在潮流端(年輕客流與毛利空間),跟新超市品牌比,引領能力又可能有所不足——傳統商超過去主要是做一個中心化的聚流業態,對當地市場、當地商圈的潮流引領能力至關重要。
而在這兩端的“擠壓”之下,傳統超市業會有一批企業“倒下”,目前來看,這個趨勢可能很難“逆”。
但這是挑戰,也是機會。
“大洗牌”之下,能跑出來的、能轉型成功的企業,也將有望“收獲”市場。
因為傳統商超業,總會有轉型成功的企業,因為中國商超零售業市場很大,有足夠大的市場空間。
商業觀察家
本號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