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華人楊先生最近的遭遇,讓不少在海外生活的同胞捏了把汗。
原本只是在Costco結賬時的一個小小善舉,卻讓他從一位普通顧客,淪為被警察上門圍捕的嫌疑人。
家被搜查、人被逮捕,還背上了詐騙等三項指控——這一切的起點,不過是他把會員卡借給了一位“看起來挺正常”的同胞。
一次幫忙成了惹禍的根源
那天,楊先生正在Costco的收銀臺排隊結賬。
一位華人男子走上前,客氣地問:“能借下你的會員卡嗎?我就在你后面結賬。”
看著對方和善的樣子,又想著“都是華人,互相幫個忙應該沒什么”,楊先生猶豫了一下還是點頭同意了。
為了避免后續出問題,他還特意提醒對方分開發票、分開結賬,覺得這樣就能劃清界限。
可他沒料到,這份“細心”根本擋不住麻煩找上門。
幾天后,那位借卡的男子拿著用楊先生會員卡買下的Apple Watch去退貨了——但Costco的工作人員發現,退回的竟是塊高仿假貨。
由于結賬記錄清晰地掛在楊先生名下,Costco直接報了警。
沒過多久,警察突然上門,將楊先生圍住,隨后是搜查住所、當場逮捕。
楊先生徹底懵了:自己明明只是借了個卡,怎么就成了詐騙嫌疑人?
更棘手的是,他壓根沒法證明自己和那位男子毫無關聯。
畢竟,會員卡是他的,結賬記錄也確實有他的參與。
如今,楊先生不僅交了高額保釋金,還要頂著詐騙的指控應訴,生活被徹底打亂,名譽也一落千丈,為一場與自己無關的騙局付出了沉重代價。
類似騙局早有先例
楊先生的遭遇并非個例。
最近一段時間,澳洲頻發“以假換真”的詐騙案,而Costco成了這類騙局的“重災區”。
最典型的案例,要數幾年前的Liao姓華人兄弟案。
他們先是在多家蘋果零售店和Costco大量購入正品設備,隨后用從國內帶來的高仿假貨調包退貨。
這些假貨外觀和正品幾乎一模一樣,工作人員當場很難分辨;
直到Apple后期核對設備識別碼時,才發現了這場大規模騙局。
最終,案件查明涉案設備超過一萬部,造成的損失高達610萬美元。
14人因此被捕,兩位主犯被判41個月監禁。
正是這類層出不窮的騙局,讓Costco得不繃緊神經,開始升級會員管理措施。
Costco新增人臉識別系統
去年起,澳洲的Costco入口多了新設備——人臉識別系統。
其實這股“新風”早從2024年初就從北美刮起,小紅書上不少網友都分享過類似經歷:
進門前必須掃描會員卡,掃描后設備會彈出持卡人的照片,由工作人員核對是否為本人。
如今澳洲的系統更細致,掃描后會直接顯示會員狀態:
1、有效會員:照片與掃碼人一致,順利進店;若會員資料里沒照片,會被請去柜臺補拍、換卡;
2、過期會員:需先去柜臺續卡才能進入;
3、無效會員:只能去柜臺辦理新卡。
這一措施顯然是為了堵住“借卡”的漏洞,減少假貨調包的機會。但爭議也隨之而來。
TikTok一位網友發布了一段視頻,引起大量網友的共鳴。
視頻里,她吐槽這套系統“太折騰人”:“就算你是幫奶奶購物也不行,他們根本不在乎。”
她甚至直言,因為這個新規,自己已經轉去其他超市消費了。
澳洲華人群里也炸開了鍋。
有人理解:“Costco本來就是付費會員制,總有人想占便宜,難怪要嚴管。”
也有人抱怨:“家里人共用一張卡很正常,現在搞得這么麻煩,太不人性化了。”
還有人透露:“聽說Costco很多商品利潤極低,甚至賠錢賣,可能也是被這些騙局逼得沒辦法了。”
有些“忙”,真的不能隨便幫
楊先生的經歷像一面鏡子,照出了海外生活中“善意”背后的風險。
華人之間“互相幫襯”是傳統美德,但在復雜的現實面前,模糊的邊界可能變成被利用的漏洞。
借會員卡、代買商品、甚至只是順手幫陌生人刷個支付。
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舉動,一旦牽扯到糾紛或騙局,很可能讓自己陷入被動。
就像楊先生,一句“都是華人”的同理心,換來的卻是可能影響一生的法律糾紛。
或許,在異國他鄉保護好自己的第一步,就是學會在“善意”前加一道防線:明確規則、守住邊界。
該拒絕時勇敢說“不”,遠比事后為別人的錯誤背鍋要明智得多。
中澳之間最新新聞熱點,
更多新聞熱點追蹤
請點下方關注獲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