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總統佩澤希齊揚與議長、司法總監等核心決策層,上月16日在德黑蘭西郊沙赫拉克加爾布的政府建筑內,遭遇以色列情報機構精心設計的"斬首行動"。這場突襲精準卡在伊朗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召開絕密會議的節點,參會者僅限最高決策層,而以軍卻對會議地點、時間乃至建筑結構了如指掌。
當日,佩澤希齊揚正在主持關于地區安全戰略的閉門會議,包括議會議長、司法總監在內的十余名高官悉數在場。以軍同時向建筑六個出入口發射精確制導武器,不僅封鎖全部逃生通道,更通過破壞通風系統制造密閉殺局。爆炸瞬間,整棟建筑的供電系統陷入癱瘓,但伊朗安全團隊憑借預先設置的應急通道成功突圍,盡管佩澤希齊揚等多名官員腿部負傷,仍避免了一場"團滅"慘劇。
伊朗情報部門事后分析,此次襲擊呈現三大異常:其一,以軍同步打擊六個預設會議地點,顯示掌握絕密行程表;其二,武器選擇兼顧破壞力與精準度,六枚彈藥恰好癱瘓建筑功能卻不致坍塌;其三,襲擊時間與會議進程嚴絲合縫,暗示存在內應泄露核心機密。更具諷刺意味的是,就在空襲進行時,一架以色列F-15戰機因燃料系統故障險些迫降德黑蘭,最終依靠空中加油才避免"投誠"尷尬——以軍戰后宣稱"全程未被探測",徹底暴露伊朗防空體系的致命漏洞。
此次事件在伊朗政壇引發連鎖反應。素以親美改革派著稱的佩澤希齊揚,此前力主通過談判解決核問題,卻在鬼門關前被迫轉向強硬路線,公開宣稱"愿以鮮血捍衛國家尊嚴"。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同樣成為暗殺目標,內塔尼亞胡曾多次揚言"物理清除",但以軍對伊朗核設施的多次打擊反而促成"地下核計劃":微型離心機被分散部署至全國地下車庫、居民住宅等民用設施,形成"作坊式"核研發網絡。
伊朗外長阿拉格齊在緊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重磅宣布:"鈾濃縮權利是不可剝奪的主權",同時正式通知國際原子能機構,伊朗將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保障監督協議。這場突襲意外成為伊朗政治生態的轉折點——此前主張對美妥協的改革派徹底失勢,即便是佩澤希齊揚這樣的溫和派,在經歷生死考驗后也不得不放棄幻想。正如伊朗軍方高層在內部會議上總結:"六枚導彈擊碎的不只是建筑玻璃,更是伊朗決策層對西方的天真想象。"
如今,伊朗全國上下已形成共識:唯有構建分布式核威懾能力,才能抵御美以的"斬首外交"。從德黑蘭地下指揮所到設拉子居民區,微型核設施的悄然擴散,正是對這場未遂政變的最直接回應。
本欄目由軍事歷史作家運營,專注于軍情、軍史、戰史、國際關系研究,以專業視角為您還原全貌,帶來精彩細節。作品覆蓋圖文、視頻、音頻領域,歡迎關注以獲得更多精彩文史內容,也歡迎您點贊、評論支持,作者期待您寶貴的意見建議。本文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